氏五行属于什么?
关于姓和氏的问题,先秦典籍多有记载,而战国到秦汉间姓氏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已有明文解释。 这里先要指出的是:姓明确母系血统之传承,氏明确父系族群之所立。两者结合,方成后世男女两性繁衍之子,血脉之延续。 从上古开始,姓明确源于母系。“正姓”即“姓正本之母氏”;“同姓”即是“同出于正姓”。古人结扎脐带以传血,正是为了保留胎儿来自母亲的姓氏线索。《礼记·大传》所谓“同姓不婚”、“异姓不婚”,其中的姓乃姓氏的本字,指母亲一方家族姓氏(或称姓族)。
战国末年,姓的母系血统之意义逐渐消减,而作为氏族标志之义却越来越明显。比如李牧、赵固等将姓氏连称,显然是由于他们作为方国首领,其姓氏已经作为氏族的代名词。至于司马相如、太史公司马迁,甚至汉文帝刘恒,在其著作中“姓”字皆作“氏”解。东汉许慎据以著《说文解字》,“姓”字条目下的解说亦云:“姓,别婚姻也。”可见姓之为姓,氏族已然确立。
秦一统天下,废分封立郡县,氏族作为一种社会基本单元受到打击,但血缘氏族存在的遗传基因却流传下来,衍化成今天宗法制家庭形式。到了汉代,姓氏的界限越发模糊,往往连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时,对许多人物的姓氏采取了随文而立的说法,显然是没有找到可靠依据就暂且这么写了。这恐怕与当时的时代风气有关。自战国以来,姓氏观念渐渐淡薄,到了两汉之际甚至出现了“姓为氏”的例子。东汉王符所著《潜夫论》对此有确切记载,称其时风俗“姓为氏,氏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