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是谁创造的?

严定胜严定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世界是我创造的》,乍一看,感觉像是宗教经典,如果《圣经》也有“异端”的话,那么我要说的就是这个“异端”。但这里所说的《世界是我创造的》并不是原创,而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世界是我们的》的英文翻译。

《世界是我创造的》是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中的句子,全句是“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直译就是没有认识“道”的真谛,而去妄自作为的,都是凶险的。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事物的基本规律,人类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些基本规律,否则,人类终将受到基本规律所造成的“灾殃”之害。

但为什么斯皮尔伯格要翻译成《世界是我创造的》呢?据斯皮尔伯格本人的解释,“人们认为自己比地球、比世界更伟大,但其实我们根本什么也不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非常的(注:即道),而我们不过是最渺小的存在。”这句话的直译应该是“认识道的真谛者,才是智慧的。不认识道的真谛,而妄自作为,都是凶恶的。”斯皮尔伯格的翻译,显然不符合直译的标准,而成了比喻,老子《道德经》中的道,被斯皮尔伯格比成了上帝,我们这些“渺小”的存在,则是“自私”、“妄作”的“人类”。

老子《道德经》的智慧,为人类指明了一条存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在“道”的指导下,人类的存在和一切活动都有规律可循,人类必将获得幸福。斯皮尔伯格显然没有老子对于“道”的认知高度,他认为,“地球家园”之类不过是“幻想”,地球并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我”更是子虚乌有,“世界不是我们的,而是他们的(注:即‘道’的)。”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受到了《道德经》的影响,但他并不了解老子的真义,反而以自己个人的理解歪曲了老子的意思,“把《世界是我创造的》当作个人口号,对全世界宣扬”,以宣扬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个人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即“我”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一切存在和知识都来源于“我”,“我”就是宇宙的源头和本质。法国卢梭是个人主义教育的先驱,他的教育理念被近代西方教育家密尔和裴斯泰洛齐等人先后引进,对近代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卢梭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和自由的,教育的任务就是遵照人的自然本质和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即“归于自然”。密尔进一步将卢梭的教育理念体系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智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给白板涂上色,即“归于教育”。裴斯泰洛齐进一步完善了密尔的教育理论体系,在“归自然”和“归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归道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教育的任务在于把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的各种事物有目的的按照人的需要调动和加工成“美”的事物,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和发展,使其德性、才能、志向得到陶冶和锻炼。

上述三位近代西方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尽管各有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他们所推崇的个人主义,都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都没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由个人主义必然蔓延到自私和自利。

斯皮尔伯格歪曲老子的“道”的思想,也和近代西方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如出一辙,其个人主义也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也主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世界不是我们的,而是他们的。”斯皮尔伯格认为意识是一种具有第一性、根本性的东西,是决定事物盛衰成败的关键;物质是第二性的,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是不确然的(注),是没有意识的。根据这种观点来观察事物,必然得出“世界不是我创造的,而是你们创造的(注:即“道”创造的)。”的认识。这种认识歪曲了事物本身,是片面的,错误的,是达不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的。

斯皮尔伯格把地球、社会、人生都视为虚幻,他的“世界不是我们的,而是他们的”的认识是消极的、虚无的,是一种“存在主义”(类似于主观唯心主义的“佛教”),它绝对客观地看待地球、人类和人生;把人生的幸福加以否定,认为人生幸福是一种幻觉,是一种奢侈(类似乌托邦的“共产主义”)。“世界是我创造的”与“世界不是我们的”相对,前者突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则把一切归结于“道”,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确定的,是没有意义的。“世界是我创造的”极易给人带来错觉,让人过分张扬和迷信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全然不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道”的表现。

斯皮尔伯格以个人的错误解释将“知常曰明”与“不知常,妄作,凶”对应,变成了《世界是我创造的》和《世界不是我们的》。前句没有认识“道”的真谛,后句不认识“道”就妄自作为。斯皮尔伯格把“道”的内涵完全抹杀,却告诉人们“世界不是我们的”,这种“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的错误解释,完全违背和遮蔽了老子的真义。

“世界不是我们的,而是他们的”是不道德的,是应当摒弃的;“世界是我创造的”易给人造成错觉,让人陷入自负,造成妄自尊大,自高自大,也是不道德的;只有“世界是我们创造的”才是最合理的、最富有伦理精神和科学精神的。

(2012.1.30)

【注释】:

(1)“归自然”即自然主义教育,它既是一中教育思潮,更是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其代表性人物和著作分别是: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美国卡特利的《自然主义基础教育论文》;美国拉尔夫的《教育诗》。

(2)“白板说”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提出的。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是后来靠经验来的。洛克的白板说,受到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3)“归于教育”即教育决定一切。它代表人物和著作分别是:英国洛克《教育片论》;法国孟禄《教育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