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朝代在北京建都?
夏、商、周、秦、汉时期,北京地区是冀州之野或幽州的一部分,地位并不很高。 汉武帝时设立朔方郡,开始向西北拓展。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击破乌桓,迁幽州刺史治所至蓟县,北京开始在历史上崭露头角。曹魏建国后,于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将原属幽州的渤海郡划归营州管辖,成为后来“三州”的组成部分(幽州、平州及营州)。西晋时,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于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在今北京西南约30里的房山建造了京畿藩镇所在地——幽州城。由于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原地区人口大量锐减。北魏统一北方前后,为了巩固统治,大力推行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政策,并陆续迁民至北方垦殖,使北方的人口和经济逐步恢复,京杭大运河也在此间开通,北方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北移。这一方面有利于鲜卑族统治阶级的汉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繁荣。
隋唐时代,中原地区再度成为政治中心,而北京则是由幽州升格而来,仍属于副京,地位要低于长安和东都洛阳。但唐朝末年,由于关中饥荒频发且唐僖宗决心东迁,于是京兆尹王秉谦建议迁都幽州,但未遂。到了五代后梁时,幽州再次迎来发展契机。因为后梁太祖朱温认为关中的凤翔府位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地理位置重要,便于防范他国入侵,故迁都于此;同时把原来的首都开封府改为宋州。幽州则因处于两都之间,得以与开封一起并称为“南东京”,政治经济地位大大提高。
辽代时,燕云十六州归契丹所有,燕云之地成为辽朝的南京道,治所在今北京西南的宛平。金灭辽后,改燕京为中都,作为统治中心。元朝建立后,于中统四年(1263年)将国都自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南移到中都,更名为大都。此后京师一直使用大都的名称。
明初定都南京,永乐帝朱棣迁都并营建紫禁城,自此北京成为明朝的京师,名称仍称“大都”。嘉靖皇帝为了修筑皇陵,从民间大量征发民夫,造成当地“十室九空”,百姓怨声载道,因此北京的简称“京”便来自“京陵”。
清朝入关后,沿袭明制,以北京为京师,并在顺治八年(1651 年)开始构筑北京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