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汉书·律历志》说:“太初元年,正月甲子朔,冬至加午,阴始至,历始立。”《史记•司马迁传》也说:“太初元年,天元甲子,冬至,推历者不见其迹,盖年岁深矣。” 说明建置太初历的第一个年头,就遇到了历史记载中第一个没有观测到冬至的现象(实际上,汉代的冬至一定是在十一月)……而这种现象在公元1700年到1950年间发生了一共八次。其中,公元1824年至公元1836年间发生了四次。 有趣的是,这四次冬至不到位,恰好发生在嘉靖皇帝在位期间。这个家伙喜欢道术,热衷丹药,可能也是导致节气不到位的因素之一吧——毕竟,丹药服用过量会导致阴阳混乱、昼夜颠倒。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和现代科学研究,可以确认,明代出现冬至位置偏移的情况应该是存在的。但是,问题是谁也没有料到,这种偏移会在五百年后造成这么大的麻烦。 根据中国现代地理学和天文气象学的权威研究,明朝万历年间的“冬无三日”事件造成了“海河流域及华北地区自战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这次干旱从万历二十年开始,持续了三十多年。 中国古代对农业十分重视,所谓的“谷神”被奉为祖先。每年立春时,君主要先祭祀这位“谷神”,请求他及时赐予雨水。如果这位“谷神”不高兴了,不按时下雨,那就麻烦了。
根据《明史》记载,从万历二十三年开始: “京师地渐坼裂,自殿后直至西山,累然隆起。” ——地面开始龟裂。 “宣、大、延、绥、宁夏诸边报水涸,民食水草。” ——边境地区水源枯竭,有人吃草。 “秋成无望,小民愁苦,赤日炎炎,干戈满地。” ——秋季庄稼收成全无指望,百姓愁眉不展,酷热难当。 到了万历二十八年后,“京师井泉皆竭,人相食。”连京都的水井都干了,人们开始吃野菜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