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五行属于什么?
五行是古代汉族民间哲学,以五为基数,认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谷,祭祀用五色;人体内有五脏,外面有五官。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成书的《管子》中,至汉代开始盛行。在汉代的五行学说中,木代表东方和春季,火代表南方和夏季,土代表中央和四季末月,金代表西方和秋季,水代表北方和冬季。此外还有“五行之气”说,把五行与五时、五方、五脏、五色联系起来。隋唐以后,人们又赋予了五行新的内容,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将五行用于解释社会现象。 到了宋代,出现了“五行相克”说,又把五行同天干地支和人体联系起来。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中引述了此说法:“凡木之性,无不行克者……春应肝而恶金,秋应肺而恶水,夏应心而恶土,冬应肾而恶木,季应脾而恶火……”清代医书《临证指南》也指出:“五脏之中,惟肝好动多怒,脾好思困,胆好决断,可谓两脏有刚柔之势矣……至于肺气清肃,肾阴宁静,心阳宣通,脾胃升降之意,尽在其中矣。”这里将人的性格特征归结于五行,显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