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条约和谁签订?
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清政府派崇厚赴俄商议收回伊犁事宜。此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在推行农奴制改革和西方化政策,企图用开明的专制统治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因而对东方的政策有所调整。他在给崇厚的大宗信件中,第一次表明了希望与清朝建立永久和全面友好关系的姿态,声称“俄国之邻国惟满州最古”;并建议双方派大臣到各自京师缔结盟约,以此作为两国友好的基础和进一步协商的起点。 由于当时俄国在新疆南部和北部都有侵略行动,清政府不敢轻易允诺,仅同意派遣使团前往圣彼得堡谈判。
次年九月,在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俄国迫使清廷任命崇厚为钦差大臣,与俄国签订一个包括军事互助在内的全方位合作协议。但是,当崇厚的使团到达莫斯科时,沙皇却提出要先解决科布多问题再谈其他。原来,科布多是位于蒙古边境的一个城市,历史上曾是唐努乌梁海(今属俄罗斯联邦)的首都之一,17世纪以后逐渐被俄占领,并入托波尔河总督区管辖。
1825年到1840年间,由于俄国侵入中国西北并不断扩张其在蒙古的势力,科布多的地位向俄国边境迁移了300余公里。这时,沙皇准备把科布多直接划归俄国版图,从而把原属中国的蒙古西南部的色楞格河以东地区收入自己的版图。他的这一举动显然是对19世纪初叶俄国征服中亚的翻版,即以政治合作和经济援助为工具,迫使弱国屈服于其领土要求。
对此,年轻的中华民国政府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当沙皇的使者面见袁世凯时,袁立即将其召见,严词拒之。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应,沙皇不得不暂时放弃直接吞并科布多的想法,而改以“租让”的方式将此地置于俄国控制之下。这样,就发生了著名的“科布多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