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出过哪些明星?
我大滁州的,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一、文学界 郁达夫(1896年-1945),著名作家。代表作《沉沦》。他的《广陵散》与《书剑恩仇录》的作者金庸并称为“南金北郁”; 皖西作家中最著名的当数刘章和苏叶,他们均为金寨人,刘章的代表作品有《故乡可居》等,而苏叶的代表作品则是中篇小说《绿月亮》,被改编成电影《孽债》,这部电影上映后,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 金鸡百花奖得主宋丹丹,她的祖籍是今滁州市来安县; 著名诗人顾城(1956—1993),他的作品《一代人》被选入《大学语文》课本,他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祖籍是今滁州市定远县; 还有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蒙,他的祖籍是今滁州市凤阳县;
二、演艺界 男演员张译,主演的影视作品有《我的团长我的团》、《鸡毛飞上天》,获得第27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男演员奖,他的祖籍是今滁州市全椒县; 演员马丽,主演的电影《羞羞的铁拳》打破了国产电影首日票房纪录,她的祖籍是今滁州市天长市; 青年歌手周深,代表作《大鱼》、《达拉崩吧》等等,他的祖籍是今滁州市明光市; 此外影视演员王丽云、李菁、韩再芬也都具有典型的安徽地域特征; 三、体育界 羽毛球奥运冠军邓亚萍,她是地道的滁州姑娘; 国乒功勋教练徐寅生,祖籍是今滁州市来安县;
蒋菡优质答主吴棠
(1823-1877)字翰臣,滁州市清流关人。同治3年(1864)任两淮盐运使,力倡海防,革除积弊,裁汰陋规,被清廷赏戴花翎,赐二品顶戴。先后任山东、湖北、山西、江苏布政使,所至均有建树。曾作诗《大醉行》述志,有“吾醉不管天下事,愿今醉者皆太平”句。著有《清芬馆诗钞》等。清流关有“翰臣百岁坊”、“翰臣里第”遗迹及“五福流芳”(光绪帝手书)牌匾、楹联。
吴汝纶
(1840-1903)字挚甫,滁州市全椒县人。清同治4年(1865)进士。入京任翰林庶吉士、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学政考试。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愤而辞官。受聘为莲池书院(在河北保定)院长,首倡“中西并用”,以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西方大同思想和民主共和意识作为教育内容。光绪29年去日本考察教育制度,归国后大力推行日本的学校管理体制。光绪30年,任桐城(今属安徽)知县。民国后,任商务农工商部咨询委员。在教育、文化、社会政治改革等许多方面都有建树,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述被辑成《桐城吴先生全书》、《吴汝纶全集》。
张卿子
(1848-1912)字仲文,滁州市全椒县人。光绪三年(1877)拔贡,分教云南安宁、建水、丘北各书院。先后执教于江(南京)、皖两地书院,曾代理江宁提学使司公署。倡办学堂、农会、商务总会。精研史学,著有《西汉史学考》、《东汉史学考》等。长于考订,凡古今金石碑铭,无不校勘精审。又治算学,从比利时来华传教士韩伯禄研习天文、地理、工程之学。又精通西律,曾奉旨赴江西调查教案,著《萍浏醴教案记略》。1906年入农工商局,创办中国农业会,先后任咨议局议员、资政院议员、安徽代都督、咨议局议长。宣统间(1909~1911)卒。
陈若愚
(1860-1938)字颖生,滁州市全椒县人。官至云南督学、广南道台。光绪末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于上海创办有线教育会和国学社,与章太炎、蔡元培等共研经史,提倡科学、提倡教育。民国后任教育总长,兼国务会议秘书。1913年在北京创办有恒书社。1917年主持创办全椒第一所女子学校,任校长。编篆《全椒县志》、《安徽通志》,著有《南园文钞》、《五经读本》、《古籀集锦》等。
王伯群
(1884-1944)字时若,号立峰,滁州市全椒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当选为国会议员,曾任孙中山秘书、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驻墨西哥公使兼驻古巴公使。1928年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行政院政务处长及外交部长。1940年任监察院院长。王伯群为著名教育家,1926年创办贵州大学,任校长18年。1939年在全椒建立“立峰小学”。1944年在上海病逝后归葬全椒县城东五里墩。所著《王伯群纪念集》、《王伯群先生全集》,198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张汇臣
(近代)滁州市定远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回皖后在霍邱县与徐志远、李文泰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历任霍寿县县长、中共皖东地委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