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五行是什么意思?
1.“五”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一般指代数字5及其倍数的意思。所以“守五行”并不是坚持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而是坚持五个或更多个事物的平衡发展; 2.古人研究自然规律发现,宇宙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之分,而且阴阳是互相作用的(比如天气下雨,地气上升)这样就能解释很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对立关系——其实现代科学也是这么认识的,量子物理中就有著名的波粒二象性。因此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阴阳两个方面的,二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阴阳五行”理论的来源; 3.阴阳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五行”也就有金、木、水、火、土,对应着白、青、黑、赤、黄这五种颜色,其中黄色代表着中央色,象征大地,土居中央,为阴阳五行之枢纽。
4.为什么是五而不是四或者六呢?这是因为古人以五来表示大量,并且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不像四或者六那么有限; 5.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万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但无论怎样变,阴阳五行始终存在于天地之间——“五行”就好比构成世界的五大元素,永远不变而又无处不在。
守五行是道教修仙的一种方法,所谓“五行者,五脏。”指的就是对五脏精气的修炼,只要人体精、气、神相互交融、三花聚合,就可以在人体内生成神仙。
五脏为“金木水火土”,内配“肺肝肾心脾”,外应“白青黑赤黄”。五脏各有所病,五脏各有所治。五脏的精、气、神相融合,即可产生金丹,这种养生理论与儒家和佛家都不相同。
儒家认为,修身养性要“事上磨练”,要通过做官来修身养性,这与道家的处世哲学正好相反。佛家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和空,人们要入寂灭与空门,这也与道家的处世哲学不相同。
张三丰认为,道教修仙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就是“人生合一”之道。通过修身养性,在人体内可以炼就“神仙”。《玄机直讲》认为,人体在五行之外还有一“土”行,这土行之内“有金木水火相生焉”。
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指出,五行学说是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他说:“五行有定位焉。天有日月星辰五星,地有东南西北中极,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各有定位。”
五行相生相克的宇宙规律,也制约这人体的发育与患病,张三丰说:“五行有生克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水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各有所主,五行有死生焉。”
张三丰说,只有坚持炼就五脏之气,使五脏相生不相克,保持五脏的平衡,就能祛病健身、益寿延年,修成无上大道。他说:“夫以水生木,木生火,金生水,故肾生肝,肝生心,脾生肾是也。则心病当实脾土也,肝病当补肾水”。
张三丰在《玄机直讲》说,五行只有相生,而不相互制约,是为最好的修炼状态,“无金气行,木火得畅其生”。“金”是土行,是“土”的根本,五行相生之根。在人身内有“脾”脏,脾属“土”,也是“金”的根源。
张三丰曰:“无金则火生水,而脾胃生也。”由此可见,没有“庚”金的克制,脾胃不受制约,“木火”就“得畅其生”,身体就能健壮。因此张三丰认为,要按照“五行相生”规律,多练脾脏和脾胃之气,如果木火有病则要补行“脾土”。
张三丰说,假如“脾胃有病”,就要按照五行相生的办法来治愈,即“脾病当补肺金,而肺金不足,则病必加甚而成肾泻。泻水过多,水不能生木矣。则肝病又将乘机而作矣。”
又因无金气行土,木火得畅其生,木生火,火生土,而脾胃生也,则此病又有不死之理。倘木火更旺,当于肾经补行坎水。若肾水不足,而补行坎水,则脾土转生。”
张三丰指出,这就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法门来保全性命和治病的一种绝妙方法,“如是存养,自然得全性命,永保安宁。其理虽微,实生死关头,性命所系,非小可也,故曰大药也。知此可与言养生矣乎。”由此可知,张三丰修身养性方法的基础,就是“五行相生”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