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五行属什么?
「俞」读yú/yù时,是象形字。 甲骨文的「俞」像一只大弓(下图a)或张满的弓(下图b),本义当为“弓弦”、“弓杠”等弓的部分构件,引申指“弓箭”“弓弩”“武器”等;金文加「口」作「餘」(图c),表示被射中的目标,又加「丂」作「憂」(图d),表示心中忧愁,再引申出“忧伤”“愁苦”“忧惧”等意义。
「馀」「憂」二字后世分化,「余」专表“弓杆”“弓箭”“器物等的剩余部分”等意,「憂」则专表“忧虑”“悲伤”之意。 「俞」在金文中也常作“句”,并加注声符「言」而成「猶」(《说文》:“猶,依也。从隹言。”)或「句」(《说文》:“句,語所稽止也。从口勾聲。"),表示“说话要合乎道理,不能含糊其词”之義。 「俞」「猶」「句」三字后代均音同而义异。
「俞」由「弓」义还引申有“符合”“应允”“允许”“超过”“愈于”“胜过”“超出意料之外等”意,「尤」则是由「俞」的“超出预料意外”的引申义虚化为表示“尤其”等意义的形容词,在《诗经·邶风·新台》中便有了“燕婉之求,籧篨不鲜”的用法。
「兪」的本意就是「如」,许慎《说文解字》谓「矦部曰:‘矦,春始爲矦。’從人一川,言河也。如字讀之。或作俞。』段玉裁注云:「『人一川』當卽『人於川』之省,謂人在川中也。」所以今人多认「矦」为「俞」之本字。 「矦」后得「侯」。上古以「矦」爲天子之號,故借来專指帝王。因帝王可世代相承,故又引申指「朝代」,再转指「诸侯國君」。
「矦」又从戈,本意为「持戈的人」,引申指「拿兵器的人」,再泛指「兵卒」,後通作「候」。但「矦」還保留着「箭靶子」的意義,「時代」和「王朝」皆可看作巨大的「靶子」,因此「矦」又可借指「时代」与「朝代」。
由此可知,「矦」兼有三重含义,即「箭靶」、「天子」和「诸侯國君」三者。後來「矦」又別製「矦」為「箭靶」的義項(今多已不用)。
另外,據研究古文字學的人士考证,「矦」與漢字的「仇」、「裘」、「搜」、「裒」、「收」、「救」諸字關係甚密(詳見《古代文字論集》第371-380頁,張振林著,華山出版社2004年出版)。 有意思的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胡應麟在其《少室山房筆丛》卷二十一「二酉編三」中,提到過這個故事: 【按】本文主要參考劉忠甫老師及王寧教授所著《訓詁學教程》,另有參考楊雄的《方言》、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以及張振林的《古代文字論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