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五行属什么?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五行”呢? “行”是行走、运行的意思。《尚书·舜典》中说:“五行,即五行之行的简称。”而关于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记载的周公问箕子五行的内容:
"凡厥庶民,有嘉德者,有懿行者,赐则受永命之福德也!今汝作君,惟乃智知,惟邦有德,惟人才行,乃若汝众,其惟吉士! " 夫辰为水,火,辰则为木,金,戌则为火,木,未则为土,金;所以辰为木,金也,火,辰为水,金也,木,未为火,木也,土,未为土,金也。故天地之变,四时之行,盛衰之更始,五行之道也…… ——《尚书正义》
古人通过五行把世间万物分成了五大类: 火代表的颜色是红色和紫色,火的本质是能量,包括光能和热能,火的象征含义是温暖光明、激情四射等。 金代表的形状是圆而扁,金的性质是有变化的功能,比如能铸成器物也能变成黄金,还能制成刀剑等工具,金具有肃杀的性质,体现在秋天。 而金属也有坚硬的特性,比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另外,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五金指的是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 水的特性是润泽,可以滋养万物,因此水有恩泽万物的含义,因此帝王自称“朕”。
土的特性就是承载和平顺,好比大地一样,能够承载万物,因此古代建筑大都是坐北朝南,取背靠山岭面向平原的含义。 天上的星辰称为列星,地上的石头称作顽石——因为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因此古人认为天上的时间过得比较慢,地上的时间过得快,因此天上的物体看起来是比较小的,地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这就是所谓的天小地大、天动地静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