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五行属什么?

全浚诚全浚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解字》释此二字为: 益,溢也。从攴、舍声。 一曰增也。(段玉裁注:古文益作䚡,今古文之别字耳)

一曰损上也。凡益之属皆从益。  (䚡,即益的古体)

説文解字·六部·損部 䁭 (損) 損,削也。从刀省丶聲。一曰除也。傷也。凡損之屬皆從損。 “减”和“损”的字形古书多以为同音通用,其实有异。如《周禮·大胥》“五声十二律何爲而設?謂之法言。天子至於诸侯適其宮,必以其聲焉。”鄭注引蔡邕“古以竹爲律管”之語下說:“按鄭以‘�’為損,或又讀為‘減’,非也。”可見漢代已有人認爲“虧減”之“減”和“損廢”之“損”不能通用。唐代孔穎達疏《左傳·昭公十二年》“君若以師伐齊,辱在寡人。寡君不敢寧居,使臣請罪于諸侯”句云:“此是君伐齊,故陳師出之礼。若大夫私行,則不當陳此文耳。然则此‘請罪’乃大夫私往伐齊,所爲請罪於諸侯之言;若君伐齐,豈請罪乎?然則是時魯君未伐齊明矣!蓋先時魯欲伐齊而未得師,故孔子此言請師之事,後魯果得衛師以伐齊。”這裏孔氏也是把“请罪”的“罪”看作“軍事罪行”的“罪”而不是偷税漏稅的“罪”。可知“損廢”之“損”與“虧減”之“減”是有別的。

宋人反復申述這種看法。如陸九淵《與朱元晦書》第一通“減字不可用者,損去其半之意,所以爲少也……且‘減’與‘損’亦有別。減當爲減損,只是亏缺少之義,自不得言废。譬如貧家無食,但可減膳節口,如何可以廢食?若使貧家可以廢食,則富家又安得長保無災難耶?”第二通“古人作書,恐一字有誤,必詳審改易,不輕出之纸上。今學者每好簡易,往往以意改易古人之文,而其法又不告人,以此而求聖賢之心,不其遠乎?昨見先生詩,有‘萬山雲雨夕陽天,獨立蒼茫不自憐’之句,‘憐’字下有一‘損’字,當是‘減’字之誤。蓋‘減’有慳吝之意,古人豈有此語?既知爲誤,便自改正,豈可不改而但於旁添此一字耶?”第三通“‘損’亦不可用,如前所論。”第四通“昨來書所舉,似當用損字而不當用減字。但兩字皆有减少之意,雖有淺深不同,要亦類同,恐亦不免有混雜之病。”第五通“‘減’、‘損’二字都不可用。”第六通“嘗記昔年讀歐公文集,有‘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之語,此正用‘損’字之證。”第七通“今之学者不務求古義,而但以己之見臆度古人之筆墨,如此則失之遠矣。”第八通“近來見士子所作文字甚多,大抵不用本字而以俗字易之,蓋因古人寫作不便也。然而古人之意,豈可輒以己之見代之哉?”可见陸氏對於“損”、“減”分別的認識是很清楚的。

明代許相卿《春秋條辨》上卷“齊侯使國佐來乞師”篇云“魯大夫臧宣叔使貺謝之,且言齊師伐我故。公曰:‘鲁國不以師則固,而用師,豈曰輔吾道耶?’”朱熹引趙氏曰“魯大夫名孟獻子,以辭讓之意谢齊師之来討也”,再引胡氏曰“魯大夫名襄子,言非用師以輔其道耳”。趙、胡二氏都以“師”爲軍事行動之名詞,而且都是個人的說法而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王應麟《困學紀聞拾遺》卷十八“齊襄公不爲魯昭公逆葬”條引葉適論此事云:“此師者,兵眾之稱。春秋之世,無專以兵衆為師者。魯哀公時曾以三師五旅爲一卒,此特以師爲卒而已。莊十九年齊人師車千乘以伐魯,二十二年齊師將自莒師於齊,哀十七年齊師城蒲及閭,史書之,其言齊師者七章,魯師者四章。則齊師鲁師皆謂軍旅之師,而非卒家之兵與國家之兵。齊師既將自莒,則莒師亦自齊,而史不言莒師。鲁哀公時曾以三師五旅師一卒,則此齊襄公所師,亦未必盡齊國人,猶哀公所用非盡魯人,是以齊人包莒人之師言之。”他認爲在春秋中叶以前齊師、魯師都不是國家之師而是指軍事行動的名詞,因此“襄公爲亂,不師不刑,則所師者非魯也”。其說甚是。

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益字》引程氏《考工記》注云:“按: 益,損也;减,損也。《周官》匠人‘营国方九里’,鄭司農曰:‘方千里為國,百里為里’。杜子春曰: ‘里,里邑之路;九里,謂九衢也。’賈公華曰:‘里者,裏門之外,南北東西,百步為一里。’此鄭、賈之異说也。今據《爾雅•廣輿志》所言:‘百里爲郊,千畝在一裡’。又引《淮南子》曰: ’十里為成,十成為鄉’。故知里者裏门之内,九里爲一區間,故謂之地。古者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城方八里,正合周制,則九里爲畿矣。贾公華之说,非是。”

以上諸說均從字形音義方面考察“益”字的本義,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源流究竟出自何方卻莫衷一是。清儒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十一“益者,損也,減者,損也”一条云: “《説文》:‘損益,相與對者也。’‘益’字下不收‘損’字,而收‘减’字,‘加’字,『减』与『損』,『加』与『益』,对文互文,不相訓也。而古書多言‘損益之數’,亦言‘增益’‘益增’‘益广’‘益增修’。若以『減』爲『損』,則『益』與『減』對文,『損』與『益』對文矣,而古無此語。《吕氏春秋·樂成》曰:‘夫國之興也,天歸之,地助之,鬼神贊之,君子受命而行,百姓懷德而治,百官承式而定。故尊賤雖反,上下能得其緒;爵祿雖反,其財能尽其緒。故民不疲勞,而師不倉促。’高注曰:‘绪,本迹也。’夫『緒』之本字當作『餘』,則『緒』與『余』、『

优质答主

1、《黄帝内经》讲,“法于阴阳”“法于天地”。 什么是法于阴阳呢?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2、《黄帝内经》还说: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饮食要节制,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才能保持形体与精神协调一致,这样就能平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了…… 3、另外,《黄帝内经》还说过: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食饮有节,居不常有,那么就会损伤精气啊!”

4、中医理论体系博大精深,需要认真学习领悟才可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吧……我能力有限,只能分享这么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