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是真实故事吗?
《美丽心灵》是2001年上映的一部关于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约翰.纳什的传记片,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影片的拍摄素材来自西尔维雅·纳萨儿所著的同名传记文学,描述了拉斯的天才与疯狂,事业与爱情的故事。由于传记片的固有属性,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传主本人真人真事的记录,因而带有基本的真实性,但同时也难免有出于电影叙事策略而进行的虚构与加工。因此,传记片的真实性不是现实记录上的真实,而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真实。
“传记片和纪录片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演绎,后者则是真实生活的纪录。”
换言之,传记片中的真实不是纪实性的真实,而是基于真实素材的艺术加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丽心灵》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讲述了诺贝尔获奖者约翰•纳什的传奇人生:天才数学家纳什早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数学天赋,但不幸患有精神分裂症。他在漫长的一生中要与“理性”和“疯狂”斗争,在妻子艾丽西亚、同事戴维和同学查尔斯的陪伴与帮助下,最终因对数学的执著坚持和不懈努力,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美丽心灵》作为传记剧情片,其“真实”来自以人物生平为素材,但又通过艺术形式进行创新与加工,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虚构与改编,最终实现艺术化再现过程。《美丽心灵》在真实性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叙事的策略和美学的手段。
(一)叙事:源于真实
朱塞佩•帕隆贝利说:“电影的传记片或戏剧性的传记片不一定是传记,它只是基于一个生活故事创作出来带有想象力的文本。”因此,传记片来源于原型的真实人生,但又可以借助叙事技巧在故事情节和人物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此增强影片的叙事技巧和观赏性。《美丽心灵》在塑造约翰•纳什的传奇人生时,利用了心理、情感因素来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首先,影片在叙事结构上采用“倒叙”的方式,从约翰获奖开始,对这位天才数学家的前半生进行了回顾和探索。
这样的倒叙结构一方面能通过获奖现场引起人们对约翰的关注,同时,约翰的幻觉的流露,使人们对这个数学天才产生好奇。在层层递进的情节中,约翰的传奇人生和不幸遭遇也逐渐清晰下来。其次,影片在叙事视角上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从约翰的同事、学生、妻子等人处切入,使观众对约翰•纳什有更立体化的了解,而非从约翰纳什本人第一人称的“自叙”中道来。这样的视角更具真实性和可信度。在刻画纳什的人物特征时,第三人称视角更利于观众对纳什的“理性”与“疯狂”展开探讨。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顺时、慢节奏的叙事,通过从大学到成年经历的叙事,约翰从学生、学者、教授、精神病患者、诺贝尔颁奖获得者等多种职业身份转变和复杂曲折的情节安排,使传记片“在叙事上摆脱了时空的限制,更加突出情节的矛盾冲突和扣人心弦。”
(二)美学:再现真实
“传记片的影像叙事美学包括历史真实、细节真实、表演真实和时空真实。具体地说,通过演员再现历史人物,通过环境烘托历史情境,通过场面展示戏剧冲突,通过镜头讲述故事。”《美丽心灵》以“再现”为美学原则,在具体展现传记人物的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高度还原传记原型的样貌和精神。罗伯特·奥特曼说:“如果你正在制作一部传记片,那么影片和角色的情感是最重要的。”
《美丽心灵》的导演朗·霍华德在情感上对传主约翰·纳什投以高度关注,并在美学上最大限度地还原和保留了真实生活中的细节。该片的演员不仅在外貌和衣饰上做到与原型的高度接近,而且还花费了不少精力去了解纳什等主要角色的心里和情感变化,并亲身到纳什生活过普林斯顿开展拍摄。在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也尽力做到与50到60年代的历史真实相吻合。演员们在电影拍摄期间,与心理专家沟通,多次调整拍摄计划和方案,力求把传记主人公的曲折人生和丰富情感,通过美轮美奂的美学呈现,展现给大众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