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是怎么当上明星的?
1.首先要有足够大的公司捧你,包装你(这里指的公司不仅仅是经纪公司,也有宣传公司等);其次你本身具有相当的实力,这点很重要。有公司捧你,给你接资源,拍广告等等,但是你要能红起来,还是要靠你本身的实力,营销只是辅助作用。
2.其次要有足够的运气,当然这个运气也是靠自己去创造的,不然就算有人捧你,你没有把握住机会,或者遇到一些意外,那也不会红的。这就涉及到机遇问题,有时候一个角色能不能红,不是演技好就能决定的,也要看机缘巧合。
3.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娱乐圈更新换代很快的,今天你是流量担当,明天可能就过气,被新人取代。所以不管是红是黑,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否则很容易心态失衡。 很多新人在进入这个圈子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会很红,但是事实往往很残酷,有很多人即使演主角也不红,而有些配角反而能一炮而红。这种现象非常奇怪。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毕竟这个圈子很大,资源就那么多,而竞争的人又很多,不是说你演技好就能够得到所有的资源,或许你很适合某个角色,适合饰演某部戏的女主,但是你遇到的对手很强,对方演技比你更好,公司更重视他,给了他很多资源,那你只能干看着别人红了,而自己却一直在默默耕耘。这真的很打击人。
有很多新人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最后选择退出这个圈子。其实没必要这样,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么就要走下去,不管是不是能够成为明星偶像,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且这个圈子很大的,有很多小众圈子,其实只要你能在这些圈子里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你在这个圈子就属于成功了。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演艺圈被称为“艺海”或“银海”,想走这条路的人,多自称为“下海”。一些名演员又被称为“上座演员”、“头号红星”、“大牌明星”等。其中,名气最大者,便称为泰斗、宗师。
“明星”一词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称谓。1939年,制片人张善琨在筹拍新片时,从“明星”两个字的字义中得到启发,想借“明星”一词的吉祥与光彩,为公司命名“明星制片厂”。该片厂摄制的影片封面上都醒目的印上了“明星”两字,以扩大公司声誉。不久,人们渐渐以明星一词来指称影视演员,它取代了“海皇”、“影后”等用语,成为专有名词。
中国的第一代明星有王汉伦、王献斋、殷明珠、胡蝶等,如胡蝶,原名胡碧兰,1922年到上海时,连普通话都不会讲,在艺员生涯中不断刻苦学习,终于从配角走上黄金主演地位。1935年公司为她举行了“胡蝶电影十三周”纪念活动,当时《电影月报》以“中国唯一的明星,世界第一美人”作为胡蝶的赞语,这在中国电影界是罕见的。
在旧中国,演艺界是相当艰辛的行业。一般演员的报酬非常微薄,而他们工作非常辛苦,摄制技术缺乏,需要借助于强光来使底片足够感光,演员面对如此之大的光强度,加上拍电影时常需不停重复表演,其辛苦程度也可想得知。
但另一方面,那时艺人们为人清白,他们大多不参与政治活动,也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抗战爆发后,许多明星纷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许多明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许多富家子弟甚至把抗日电影中的形象当作终身打扮来穿,如《八百壮士》中女童子军的短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