苰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说文解字》:“苰,蔓草也”。 清·王筠《说文字源》:“花青,今谓之靛青。《汉书·西域传》注、《后汉书·西羌传》注并引古本《山海经》作‘堇’,音近‘谨’;其义为‘紫色’者,亦此物也。” 《广雅疏证》卷二:“紫茎,《本草》谓之‘马蔺’,或曰‘马莲’,《尔雅》谓之‘茈姜’,又谓之‘芹’。”“芹”字“即“茈”字。
据此,“紫色的堇菜”之“堇”即是“紫色的芹”之“芹”。而此“芹”乃“紫茎”之本字。 清·梁玉绳《古今韵会举要》引宋徽宗《翰苑集》:“《唐韵》:“芹,楚琴切。”“楚琴切”即“尺俊切”。然则今日普通话“qin第二声”之“芹”字,正古音之“qin第三声”,即《庄子·秋水篇》“吾闻言于是乎始”之“於”字,郭璞注“於念‘鱼’反”是也。 至若“jiang第一声”之“蔷”,《广韵》去声“居让切”,《集韵》上声“巨良切”,盖因下文“蔷”字有“上声”之“且”音,故分立两切。然二者皆从“王”,音训相近,当是一字。 “jiang第四声”之“菖”,《广韵》平声“昌阳切”,《集韵》去声“丑亮切”,《类篇》上声“初向切”,《康熙字典》“音舱”。按,《类篇》所载各读音中,除“初向切”外,余皆从“王”,而“初向切”之音与“jiāng”之“腔”音近。 “jian第三声”之“葭”,《广韵》平声“古邪切”,《集韵》去声 音“居邪切”。 “zha第一声”之“芷”,《广韵》平声“止氏切”,《集韵》去声 “竹氏切”。
二字的上古音皆在“之”部,中古音皆在“麻”部。近代音皆变为“zhai第三声”。 至于“zhi第一声”之“芝”,《广韵》平声“直脂切”,《集韵》平声“章移切”,二字上古音皆在“脂”部,中古音皆在“支”部。近代音皆变为“zhi第一声”。 而“zhi第二声”之“卮”,《广韵》去声“支耻切”,《集韵》去声 ”枝市切”。二字上古音皆在“脂”部。中古音皆在“旨”部。近代音皆变为“zhi第二声”。 所以,“zhi第二声”之“芝”和“巵”,上古音同,中古音近,而近代音别。 另,“zha第二声”之“楂”,《广韵》去声“陟牙切”,《集韵》去声”朱牙切”。“zha第二声”之“楂”字,上古音同中古音近,唯近代音别(因为“朱牙切”的古音是“知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