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行属什么?
这个问题在近代汉语研究中是一个基本问题,但现代汉语研究中的很多学者并不了解这个传统观点(包括一些著名学者)。
1、《马氏文通》中提出过“五动”说 《马氏文通·释动》中说:凡动之属三十九,而其首曰发语。然发语虽为动之始,非动之本也;若以发语当之,则后此诸动何所系属焉耶?故于发语下别立五动之一目,所谓本动乎。自发语以至八小目皆所以明动之所以出矣。……五者,一谓直陈不假推衍之词,二谓递进连及上下句者,谓之继发,三谓旁引别见对举成义者,四谓转致回环曲尽本意者,五谓设疑待解反覆相难者。
2、王力认为古代“动词”有四个范畴 王力的分析更接近西方语法的观点,他认为古代的“动”“动词”是有四个不同的概念的: 第一个意义是“动作行为”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许穆夫人伤时丧世,思归善言。大夫愿归”中的“行”,这时的动词相当于现代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了。 第二个意思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例子很少,而且也不能说是动词。 第三个意思是“一般动词”,也就是现代的动词。 第四个意思是指“介词‘于’的后边那个动词”,这是最没有意义的。 这四种情况不能混淆起来用同一个“动词”的概念来表示。 我觉得这种说法比较好些。这样既可以保持古文的结构特点,又可以和西语动词的概念对应起来。 我们通常说的动词就是第三种意思——现代的动词。我们所说的“动词+宾语”就是第五种含义。 第一、第二种含义的“动词要转化为名词”或者第四种的“动词没有什么意义”就不说了吧。
3、现代汉语是不是动词占优势的语法体系呢? 其实从上面的分析看古代汉语并不是一个动词占优的语法体系的。 在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动宾结构,但是只有极少量的兼语式动词,例如:
“赐之命而还齐师”——命令他退回齐军 “执徐吾而与之赵姬”——抓住我而把赵姬给他 虽然这些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但是在古代汉语的文献中是非常罕见的。 从这一点说,现代汉语才是动词占优势的一种语法系统。 如果要用西方语法的理论来看的话:现代汉语更加倾向于SVO而不是SVO。 所以我们只能说,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中国现在的语言仍然是SOV的语言,因此才需要动词占优这样的理论来进行解释。 但是不能说中国的语言是动词占优的语法体系。因为中国古代的动词远远少于现代汉语。并且有很多动词的用法跟现代汉语也是不一样的。
4、至于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还是社会的发展导致的。 中国从秦汉以后一直是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就要求国家有一个统一的文字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同时也会要求一种统一的语序。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样的文字和语序,我想这也是一个发展过程。 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都在快速发展之中,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语言文字一定会发生更大的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