掳五行是什么意思?
“五行”,这个词汇,我们很熟悉吧! 比如: 金木水火土 我们也经常说: 缺什么,补什么; 或者 克什么,制什么! 这些都是“五行”的范畴! 而中医理论中,也有 “五行学说”! 那么,这里提到的“五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和中医有没有关系? 五行学说的源头,是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它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尚书》、《周礼》、《礼记》等典籍。 在汉代,董仲舒作《春秋繁露》,系统阐述了五行的含义。他说:“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并认为金主仁、木主礼、火主信、水主知(智)、土主忠。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忠,而五行对应的人的性格: 金性——义 木性——礼 火性——信 水性——智 土壤——忠 这似乎和我们现在常说的性格特点差不多呀!
再到晋代,郭璞著《葬经》,其中提到: “土为财”、“土载四方” 所以又说: “四柱有三土,犹如墓中生神树,此人生富贵,财旺官盈。”“土”在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后来东汉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唐代的王维复著《脉经》,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等,都对“五行”做了阐述。 所以说,中医和五行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基于阴阳五行这一概念建立起来的。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行,实际上就是指五种事物,或者说具有典型特征的事物。它们分别是: 木、火、土、金、水 用现代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属性是: 木:生长、条达、升发 火:炎热、上升 土:湿温、运化 金属:收敛、肃降 水:寒凉、向下 所以有“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水相生”;也有“水木相胜,火金相克”。 当然,中医讲求的是天人合一,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被运用到人体之中。人也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行。
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比如夏季你穿得严严实实,捂得密不透风,就是不适应季节的变化,就要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