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主水什么命?
五行的“行”指代的是流动、运行的意思,而不是今天的地理学科中的河流,湖泊等水的存在形态。《尚书.洪范》里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的五行对应着五种基本的东西——水、火、木、金、土。所以五行和水是密不可分的。 《汉书·律历志》中说:“天地之气,元一上为阳,用一二三四而成九,数极于九;二气升降,阴阳相薄,寒暑相推,成岁之变。故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向行,分而查其位,则辰有五,戌亥居西北,子丑居东北,寅卯居东方,巳午居南方,未申居西南方,酉戌居西方,亥子居北方。”这里提出了二十四节气,每两个节气有一个“中气”。二十四节气加上中气一共是七十二个,古人把每一个月配天上的一个星宿,一年十二个月就有二十八星宿。
农历的月份分为上旬、中旬、下旬,每一旬都有它对应的星宿,这样一个月就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名称——孟、仲、季、末。在一年之中以月亮的运行轨迹为参考来划分季节,每月月初到月中叫“孟春”——也就是正月和中月,这个月里月亮运行到了它的上弦(每个月初一开始,月亮慢慢移到头顶正上方,然后一点一点地朝右移动,直到满月,这个过程叫做“弦”“上弦”);下月初一到月中叫“仲春”,下个月月中到下月初一叫“季春”,最后一个月的月末叫“末春”(末春有时包括下一个月的中旬)。
以二十四节气和十五天为一旬来计算,每月有两旬,每旬有七个日子,共十四日。每年共有十二月,七旬,也就是九个半个月。那么四年就是十三个月零十天。从立春到冬至一共是三百六十六天或三百八十七天(闰年),每个月增加一天,四年总共增加四天,加在二月,这样每年来回摆动一次,阴历就与阳历重新吻合了。为了调整两种历法的差别,人们规定,如果某年年是366天,那么就闰正月,该年的第一季度多增加十天,四月后各月依次递减,下半年各月依次递增,十一月为冬至,十二月小寒。如果是387天,那么就闰二月,正月多出二十天,其它月份依次减少。这种闰法叫“累闰”。因为一个月只有三十天和二十六天,几年下来,就会出现三月或是九月只有二十九天的现象,为了调节这种差池,古代还有“错闰”的方法,这就要靠占梦之类的神秘方法来决定哪个月多加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