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运五行和五行一样么?
1、首先,说一个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以公历纪元的。 以公元纪年为基准,中国农历中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可以用干支表示,比如今年立春是壬寅年正月十四(2月4日)甲辰时。 所以所谓的“天干”与“地支”并非年份或月份的属性,而是其时间点属性的描述方式。 因此,在讨论古人所说的五行的运行规律的时候,使用干支而不是公历年号作为参照系才能谈得上“符合历史事实”,否则就是无稽之谈。
2、再来说一说古人所认为的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在古代,人们把世间万事万物分为五大类,即金木水火土五个基本元素,这五类物质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就叫做五行。 五行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人世界观的一部分,是因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这五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现象是可以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说金属有延展性,木头可以燃烧成灰烬,水有流动的特性……这些特性让人们把它们联系起来去进行观察,从而发现它们的运动模式是有规律的。于是他们总结出了金生水,水生木等等这种相生及相克的规律。 古人还进一步地提出,自然界中除了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元素,每一种元素的性质都跟上述五大元素中的一个相同或者相似。
这就是后世所讲的六十一甲子纳音的由来——将干支计时法从0开始依次排列,六十位数字为一轮(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每36位为一单元,分列为六十花甲子纳音五行,对应于现代时间记法的十二时辰。 按照古人的说法,不同时间的干支组合对应的五行的属性是不同的。而所谓的“天运五行”,其实也就是某一时间段内的五行属性。
3、最后来说说题主提到的“天人感应论”。 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社会哲学思想,主张“天道”与“人道”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强调社会道德伦理应当效仿自然万物运行的法则。它最初萌芽自先秦时代,后来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宣扬政治合法性的工具之一。 “天人感应”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发展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到了清代末叶之后,随着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思想的传入和启蒙思潮的兴起,“天人感应论”遭到了猛烈的冲击,最终在民国初期被完全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