熺五行属什么?

农健航农健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刚才百度了一下,发现“熺”有火、光、光明三义。 这三种意义都有可能是火的本义,只不过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就像汉语中的多义词一样)。 下面是我根据百科词条写的解释: “熹 xī”与“熺xī”在现在的字典中都是同音异体字的关系,都读作[xi](康熙字典注音为香支切,西切二部)。 但二者在古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熹”的本义应该是明亮、光明的意思。如《诗经·小雅·沔水》中有:“子仲既明,侯叔奄亡。”毛传曰:“明、熹也。”朱熹集传引孔疏说:“此言‘子仲既明’者,谓子仲之德已明大,能照察侯叔之不常。”又如《礼记·曲礼上》中说:“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郑玄注曰:“失色则不怿而不和;失口则妄言而得罪。皆非人道,所以然者何?圣人重言也……君子慎乎言。言之不敢毁辱人也。”再如《左传·昭公四年》中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见子南及子羽..问周故,对曰:‘昔周武王有天下,分而有二,封帝后燕极于蓟,封尧后妫姓于陈,其地亦各自有川,东注于海. ”杨伯峻注:“熹,当作熹或曦. 《尔雅‧释言�6�1》云:‘曦,明也.’”可见“煌”“昕”“熹”都可以用来形容光亮。

那么这些意思又是如何演变为火义的的呢呢? 我推测是古代有一种用松脂等物制成的灯叫“烛”或“燎”,古人可能把这种由火制成的照明工具比作太阳,久而久之就用了一些表示光的词语来称呼它了。 所以我认为“熹”字的这个本义在今天已经不大使用了,但在古代它的本义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形声字的声旁来看待。 而“熺”在今天的解释主要是从“火光炽盛”来的,而在古书中的含义却更侧重于“光”的含义。

比如在《诗经·邶风·谷风》中就有这么一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毛传曰:“炽烈之貌。”朱熹集传说:“炽,炽然盛貌。”“炽”的意思是“热”,而"炽然"则是“燃烧的样子”,很明显这里的“炽”应该是指的火光而不是温度,所以这个“炽”显然也不是从“热气腾腾”这个意义上衍生出来的。 再比如《周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韩康伯注曰:“阳气上升,炽然可畏。”“炽然可畏”也是指的火光而不是火焰的温度。

总之,我认为如果要用一个现代的字来代替古代的“熺”的话,我建议用“熠yì”比较好。因为它既有“鲜明”之意又有火光的含义(当然现在这个词主要强调的是“鲜明”这一层意思)。 我的解释不一定对,欢迎批评指正

优质答主

熺是日字旁,部首为日,字形结构为上下结构,读作hēi(音同“黑)。 《说文解字》解释为“日光炽盛也”或“日光晃曜”;段玉裁注:“此以火为日……其义一也。” (13画)。

此外还有《集韵》、《广韵》等古书释义: “熺:赤皃(貌)。” 也有“熺:日光也。” 又有《广韵·下平声·阳韵》:“熹,光也。”“憙,欢欣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