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五行属什么?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西游记》中,猪八戒说他的家乡“西南方广漠之地”,天朝上邦的人听不明白,以为是他胡说八道。 所以这个问题我也不能百分之百肯定地给你答案,只能尽量讲清楚思路,大家自己判断吧(反正有正确答案我也不觉得奇怪) 先贴出我的结论——甜是“五行”之一! 我发现很多答主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其实题主的原文已经给了很明确的提示了。 “以我之见,所谓甜味,乃是五行之中火的一种表现形态也” ——注意,这是猪八戒的原话,他用的词是“一种表现形态”而不是“一个表现形态”。也就是说,在猪八戒心目中,【甜味】本身就是五行中的一行。那么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的前面一句——“南方属火,所以取其心为味”。这里的“心”也不是泛指心脏的意思,而是专指“味道”。 这说明什么?说明《西游记》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默认甜甜的味道属于五行的“心”这一行,而且这一行主要的特点就是红色、热烈、充满热情与活力;而咸咸的味道则被分到了水的行列里。
接下来我们找一些古代文献里的资料看看是不是如此。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本叫《易斋集》的书里提到过一个故事。说是嘉靖皇帝在宫里头种了一株橘树,结果第二年就结满了果子。当时正好有一位姓王的侍郎去给皇上祝寿,皇上就让他摘几个下来尝尝鲜——然而王大人刚摘下两个橘子,突然就浑身一抖,两眼发直,接着就口吐白沫昏了过去。等他被救醒之后,却对皇上声称这橘子的味道又苦又涩,完全不是甜的。于是皇上就命令大臣们讨论这件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后来一个叫张献翼的大臣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窃谓此亦天地自然之理焉耳。昔神农尝百草,以为五味,盖尝者非止一人,必得甘者为甜,得酸者为酢(音醋),得辛则为辣,得苦则为苦。况橘之为物禀天地中和之气,故食而不偏,而御乎中和矣。而人不知乃谓之苦,是犹以其气偏者也。臣愚以为橘性原不苦,而侍郎过误若此。且橘生北土则其色青,生南方则其色黄,其味甘苦亦随气而异尔,岂有苦耶?
大意是说:我认为这也很正常呀。古人尝百草,都是尝过很多人手的,比如尝酸味的是一个人,尝麻辣味的又是另一个人,最后总结出来的口感才会不一样嘛。何况橘本身本来就是比较均衡的味道呢,它既能给人带来欢乐也能安抚人心,所以才适合放在南方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张献翼是明代著名的才子,他的诗文在当时相当流行,跟李攀龙、王世贞并称“三公”。
清朝康熙时期有一部叫《日下旧闻考》的书,也是记述京师的史料。里面有一段记载,说的更是直接:
今俗以甘淡者为甜,以浓厚者为咸,非矣。唐孔颖达曰:‘郑氏云:苦谓之寒,寒能伤脾;酸谓之燥,燥亦伤脾。唯甘先入脾胃。’然则甜咸宜同归于甘,何得相混哉?
大意就是说,传统的看法认为【只有甘甜的味道才能称之为“甜”】;而现在的人却反过来把咸和淡叫做“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按照古代的学说来说,【咸】也属于“甘”的范围之内。
除了上面这些,我在别的古籍中还见到不少将甜等同于火的例子:宋真宗时期的著作《大中祥符法宝录》里提到“四恩三有”,其中“三有”中的“有”,就有“有火,有味,有味者甜”的说法;清初的文人陈鹏在他的笔记小说《诚适堂随笔》里记录了一则奇闻异事,说是在乾隆三十五年左右河南发生了一场大蝗灾,官府派人来查看,结果发现原来蝗虫只吃盐巴不吃别的,这才算解决了这个难题——有趣的是,他在讲述这段经历时多次用了“火气”这个词来描述盐的味道,还说这种“火气”能够治百病;明宣宗时修撰的一部史书《皇明诏敕考》里说“火气燔灼,则水气归之”,意思是如果火太猛了,就会逼得水往别处跑。
综合上述各种说法,我们可以基本确定的一点是——在古代人的认知体系当中,甜确实是被划分到火的行列之中的。 至于其他答案里提到的“木”什么的,我不做过多评论。毕竟年代实在太久远,我也找不到更多的材料进行验证。但无论如何,我认为【甜=火】这种说法至少要比某国某些教授的说法靠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