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五行属什么?
五行一般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下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并且这五个要素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其中,“木曰曲直”,其形象为茂盛的植物;“火曰炎上”,其形象为火焰向上;“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点;“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的特点;“水曰润下”,其形象为水一直向低处流动。“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医学中得到完整应用,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一。
关于五行的远源,“乃萌芽于殷代,而昌明于周秦间也”。人类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生活经验,对自然万物的起源,曾经发生很多疑问。比如:太阳、河水、风雨、雷霆等都是人类常见的自然现象。万物生灵,又各是怎样来的呢?古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了种种思考、解释。这种试图探究宇宙万物和自然现象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实践和思维的结果,就产生了原始的宇宙发生理论。
各种不同的“宇宙发生学说”,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也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古埃及处于尼罗河的冲击平原上,人们依靠农业为生,每年的尼罗河定期泛滥,来年又恢复了肥沃的黑土地,使人们认为万物都是从这种极富有生产力的肥黑泥土中产生的,于是产生了“土—万物”起源说。古代巴比伦人,处于以旱田为主、雨水不充沛的平原上,农业收成完全靠“天意”补给水分,所以他们产生了“水—世界”起源说。古代印度人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周围环境以各种岩石为主。他们认为各种岩石在自然界的高热(如:岩浆)中,融化成液汁,再冷凝后又成为各种岩体,所以,他们产生了“金(岩石)—世间万物”起源说。古代中国人处于黄河流域,这里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但年降水量较少,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深感“风调雨顺”的可贵,这种观念反映在思维上,形成了“木、火、土、金、水、谷”等“六府三事”(气、雨、风)宇宙发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