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友好吗?
虽然中国政府、军界和舆论界对美国有极强的敌对倾向,但大部分美国的决策和军事部门,对美中关系的未来并不悲观。最近几年中国对美国的威胁是相对较小的。虽然两国关系仍然在充满竞争的轨道,但还没有走入“新冷战”的死胡同。美国与中国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以及在朝鲜半岛的共同利益,双方将保持不冷不热的关系,但也不会发生直接冲突。
近年来,中美的战略关系和军事关系都经历了不少考验和困难。从美国方面来说,最典型的事件是今年春、夏之交发生的美国间谍飞机在中国海南岛海岸上空被击落事件以及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美事件。从中国的方面来说,典型的事件有美国海军舰只不断访问日本横须贺军港,日本和韩国参加由美国太平洋舰队指挥的年度军事演习,美国加强其在西太地区军事设施警戒等级,美国与菲律宾讨论达成军事协议,允许美国部队轮换使用菲律宾军事基地。中国方面的这些反应几乎都是“纸老虎”式的虚张声势,对中国军事战略利益并不构成重大影响。从总体上说,近年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军事动作与90年代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比1995年、1996年陈水扁访美和美台联合军演时期要温和得多。
中国官方反复申明,美国是中国“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头号全球性敌人,也是中国周边安全的敌人和麻烦制造者。其实,美国对中国有敌意也并非仅仅出于“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而是美国与中国现实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立的产物。美国认为中国正在形成军事威胁的论点也并非完全是心理上的产物。实际上,中美军事关系的现状确实有相当多的来自中国的威胁因素。这首先表现在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强硬上。1997年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单方面的强硬措施,包括宣布要发展“精干有效和质量精良”的现代化部队(其中包括研制各种先进的进攻性常规战略武器)、在中印和中不边界进行几次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把南沙群岛的三个礁盘变成永久要塞、在1999年3月美国对南斯拉夫发动一场短期战争后对美国实施大规模舆论抨击、指责美国及其盟国策划一场“新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反对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攻击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事干涉是“新霸权主义”、阻止美、日、澳三国在亚洲建立一个类似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体系。在中美军事关系上,主要的麻烦制造者不是华盛顿,而且北京。
由于中国官方的这种敌视情绪,许多中国学者无法客观地分析美中军事关系的现状。中国的军事专家往往认为,美国正在积极扩充军备,同时大幅度增加国防经费。这些说法大多是错误的。实际美国的常备部队规模和国防经费在过去10年中略有减少。从1990年以来,美国的常规部队规模从200—300万人减少到140万人。美国的国防经费在1990年曾一度超过3000亿美元,但由于冷战的终结,美国对苏联不再有遏制的需要,从1991年开始,美国的国防预算大幅度下降,在1994年降到2850亿美元,此后5年一直保持在2800亿美元左右。当然从实际威胁来说,美国军力和军费仍然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要强大。
许多中国军事专家还声称“美国正在亚洲增强军事力量”,实际上这同样不是事实。美国在9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全球军事部署调整,是在美国海外军事力量的维持和使用方面进行的一种更加经济有效的“战略性调整”。从规模上来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在过去的10年中一直是下降的,其军事力量主要用于印度洋和中东地区,而非在亚洲。
1990年以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维持着一支12万人的常规部队。在东亚地区,美国军队驻扎在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上,其前沿基地主要有冲绳、关岛和威克岛。由于美国在朝鲜半岛停战后撤出其部队,美国在亚洲的军事据点由冷战时期的80个下降到现在的35个。但是从质量上看,这些少数的保留下来的驻在韩国和日本的军事基地都经过现代化,驻扎在那里的美国军队也经过现代化。美国在日本和韩国分别维持着3万人的部队。自90年代以来,美国在印度洋和中东地区维持着10万人的大型常规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