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美国航母为什么走?
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在7月12日作出非法、无效的所谓最终裁决,菲律宾及其背后的拉拉队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所谓“制胜券”,反而将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国际法进一步工具化和亚太安全进一步威胁化,激起了包括南海周边国家和美国在内有关各方的诸多不满和不安,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南海之赌”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现实效果。
自菲律宾阿基诺政府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以来,美国海军就加大了其军舰和飞机的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力度。2015年,美国“拉森”号、“柯蒂斯·威尔伯”号驱逐舰先后闯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2016年5月,美国11艘舰船、140多架飞机、2.75万人参加了在关岛和菲律宾附近海域开展的代号为“大都会卫士2016”的年度军事演习。此外,中国和其他南海沿岸国家围绕由美国操控的“航行自由”行动,还在持续展开激烈博弈。南海问题的军事化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
然而,仲裁结果的出炉并没有推动美国如愿以偿地实现其战略企图。最让美国想不到的是,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理会其“一边倒”的南海立场,在仲裁案结果出来之后均未声援菲方,而是纷纷呼吁有关当事方通过协商解决南海问题,域外大国不要介入域内国家的事务。这包括美国的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亚,它们虽然要求中国遵守国际法,但也呼吁通过协商方式和平解决南海问题,明确反对将南海问题扩大至美中之间对抗的做法。
与此同时,南海周边国家在仲裁案结果出来之后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纷纷表明“不选边站队”。在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结果宣布之后的24小时内,菲律宾的海上邻国马来西亚即宣布将加强与中国的海洋合作和海上搜救行动。印度尼西亚宣布,将在南海问题上坚持不介入的立场。越南表示,仲裁结果与越南的利益没有关系,呼吁有关各方在遵守国际法的基础上和平解决海上争端。最令美国意外的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亲密的盟友日本不仅明确表示不介入南海问题,而且在日本首相安倍专机上公然出现带有“南海诸岛为中国固有领土”字样的地图,使得日本舆论哗然。日本的这些举动使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拉帮结派之举和南海军事化之策遭到沉重一击。
实际上,美国海军和奥巴马政府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结果本来都并不十分看好,甚至已经做好了应对最坏结果出现的准备。其一,美国海军已经将南海问题的严重性提上了战略议程。2016年5月,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召开的“2035年海战”研讨会上,美海军上将理查德·布朗表示,南海是中国实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第一岛链的中心。美国海军将南海地区视为关系到美军亚太战略和全球海上优势地位的生死攸关的地区。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将通过实施“兵力设计”和“前沿存在”等方案,确保在这一地区的军事优势。为此,他强调,美海军未来需配备“快速水面舰船”和能够在南海开展作战行动的小型舰船。
其二,美军加快了在南海地区的“前沿存在”部署。6月底,隶属于美军“里根”号航母战斗群的“钟云”号导弹驱逐舰驶入越南金兰湾,这是自美军上世纪70年代撤离该港口以来首次重返金兰湾。7月下旬,美海军“拉森”号驱逐舰又驶往南沙群岛水域,开展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美军的这些举动均表明,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南海“军事化”战略。但是,随着南海争端解决方式和路径的日益明朗,以及南海周边国家不选边站队立场和加强与中国合作举措的逐一显现,美国政府正在重新考虑应对南海问题的大战略,并在近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动作。
首先,美国航母放弃进入南海。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美国“罗斯福”号航母原定7月底前往西太平洋执行巡逻任务,之后将进入南海。这是继“里根”号航母之后,美国半年内派往西太的第二艘航母。但该报道同时指出,美国政府正在审慎处理南海问题,不排除对这一航母前往南海的计划作出调整。7月24日,美国太平洋舰队正式宣布,该航母将只在西太平洋执行巡逻任务,之后返回位于日本横须贺的母港,并未驶入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