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的结局是什么?
《楚辞·招魂》是屈原所著《楚辞》中的一篇奇文,历来研究《楚辞》的学者都对它有着很大的争议。关于《招魂》的成诗时间和主旨,大致有二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大约作于公元前296年左右,即楚怀王(名顷襄王之父)客死秦国,屈原得悉消息后,从楚国都城郢都(今荆州江陵)往秦国招魂而作。这是自西汉 司马迁 《史记·屈原列传》明确记载“屈原作《怀沙》(亦是《楚辞》篇名)…游于江水…自为招魂赋”的说法流传下来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屈原为寄托自己渴望祖国楚国复兴的怀抱之作。认为招魂的对象是楚国的人民、士大夫和广大将士们,而绝非只是哪一个人的灵魂。此说以1906年刘永济著《赋论》一文为始,后经游国恩、郑振铎等学者进一步考证、完善,认为作于楚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即屈原先投汩罗前十年)。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楚辞·招魂》是在屈原被楚顷襄王流放江南后,回到郢都一段时间后所作。第一种说法从诗句中看到:“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认为这是屈原看到长江之水,感慨南游,无限伤心、无奈,有“游于江水”,“自为招魂”之迹象。而第二种说法却认为这与屈原的《楚辞·九章·哀郢》诗中“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诗境相似,都是希望“哀江南”诸人赶快从陵阳(楚国古城,在今安徽枞阳、铜陵等地)赶早回到楚都。《哀郢》这首诗是在《楚辞·招魂》之后作的。
《楚辞·招魂》的主旨是作者在极力地描绘出一幅色彩缤纷的环境和温馨舒适的生活之后,以“反侧”的口吻,号召人们不要在外滞留,赶快回到楚国来。全诗共分5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归来!”到“不可怀”的5行诗,写出了神巫向天、地和一切幽冥之鬼请求出动,找回在野外游荡的被招之魂,回到自己故乡中来。这一段有3句发语词,1处呼魂语。
第二部分:从“魂兮归来哀今时”到“恣所便”为第二段。写东、南、西、北四方可畏可惧,不可留滞;最可珍贵的是“贵命”和“天和”。
第三部分:从“清馨靖德”到“娱所愿”为第三段。这一段作者虚拟出了各种美味、佳饮和女子等,描绘出一幅君王生活的画卷。这是整个诗篇最精彩之处。它描绘出了一幅“堂尊宝饰”、“容君之榭”、“雕梁画栋”的景象,然后献上“瑶浆密勺”、“淳嘉甜酒”、佳肴和美味;再有“庄美之礼”,“丰盛”的陈设,又献上“吴实”、“清馨靖德”的清酒,然后是“先戒为宝”的“颜庄”,接着是“华衣”的“庄音”,又有“清声流音”、“要物”的“间声旁作”,更有“颜色美秀”的“先成”、“师闺”、“曼声掩蔼”、“终遏夏兮”、“魂乎归徕”、“不壧公心”、“娱所愿兮”……真是何其美妙,令人眼花缭乱。
第四部分:从“陟降庭止”到“言至”为第四段。作者描绘出了百兽率舞,君王“升登”的盛大场面,以此来进一步诱使魂魄重返故土。这一段既有“容”、“喜”、“美盛”、“清章”的“清光”,又有“万云”,还有“乘”、“骑”、“翼、径”、“乘”,有“光音吐绎”、“错琦胶葛”的车马,也有“振惊”的“鼍”、“骖”、“乘”以及“鱼鲛”的游泳。更有“多而彰”、“时”、“羌”的“容与”、“流沙”……
第五部分:从“毕聚凑兮”到“不反”为最后部分。描绘了江南的景色与物产及人们的生活景象,以此来打动游荡人。
这首诗,历来也有不同的评说:有的认为:“其文典以艳,其意浑以苍,其体峻以庄,其调悲以凉”,认为是“开汉武大赋之先声”,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汉前招魂楚歌之极篇”。
我之所以要抄录《楚辞·招魂》这篇文章,是因为这首诗与《楚辞·天问》一样,在古代也是属于一首“天文学诗”。只不过它不是像《天问》那样,而是以一种“借物言志”的方式,通过描绘一幅幅“天象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招魂》一文中,以不同形式描写了太阳、月亮、群星,还具体记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以及北斗星座、南斗星座和二十八宿。在《招魂》一文中,有以地支和干支来表明月份的,有以“时”“日”“夜”“昼”“明”“晦”来表示时间的,更有“明月”“白日”“长夜”“炎火”“玄冥”“玄冬”“玄英”“凉风”“严节”等表示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的气候变化的。这首诗,它既表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表明了作者对当时天、地运行及自然规律的探索。如“百日”、“盛光”、“赤光”、“东土”、“青土”、“西北”、“玄冥”,“东壁”、“南房”、“北斗”,“龙”,“青蛇”、“玄鹤”、“乌”、“腾蛇”、“赤蚁”等,有的代表星名,有的代表土名,有的代表动物。如以方位来讲,有“四方”、“东”,“南”、“西南方”、“北”、“东壁”、“东南”、“东极”、“东皇”、“陵阳”,以及“江南”,“汉北”、“陵阳”、“江水”、“汉水”,而这些地方有的在楚国的东土、南土和北方,而“汉北”和“陵阳”则是在北方秦国和中原地区。这些方位,除了是作者对当时中原地区统治者的劝谏外,也可能是对当时天、地“八方”的探索,是对当时太阳、月亮在天空中由东、南、西、北运行的探索和总结,是对当时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现象的探索和总结。
还有,从《招魂》一文中的“王室”、“君”、“王”、“容君”、“颜庄”、“华衣”、“曼声”、“公”、“所愿”、“公行壮”、“不反”、“公怒”、“威”,“王骑”、“伯劳”、“飞廉”、“翠鞠”、“青骢”、“错琦”、“公良”、“善”、“光”、“要物”、“羽饰”,“玉辂”,“错衡,英桀鸟(即鹰)”等,从这些称呼上,可以想象到作者所描写的是在公元前286年(楚顷襄王13年)这一时间段内,应是指威武的楚顷襄王(怀王之子),“壮行”、“公行”的是楚顷襄王,“不可怀”、“不反”、“怒已”的也是楚顷襄王。但“公”“王”“伯”、“伯劳”、“公良”、“华衣”、“飞廉”、“羽饰”,“翠鞠”、“青骢”,“善”等,则应是楚顷襄王周游诸侯的队伍,是那些威武雄纠纠的将士和马队。
总之,从《楚辞·招魂》这篇文采飞扬,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的诗歌里,我们应不难看出,屈原在这首“天文学诗”中,以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描绘出了一幅幅当时宇宙和世间奇妙的画面。从这里,我们应能感受到屈原作为一位爱国的,进步的“科学工作者”和“天文学家”,为追求真理,探索宇宙奥秘而不懈努力的那种可敬、可佩的精神。
招魂有结局吗?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