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故事有哪些?
大唐梨园是中国第一个由国家设立的音乐舞蹈艺术机构。它的设立,与唐玄宗李隆基在音乐、舞蹈上的深厚功底和杰出才华是分不开的……
唐玄宗继位之时,是大唐王朝的鼎盛期。天下承平日久,歌舞升平,作为皇帝的李隆基不仅文韬武略,而且多才多艺,工于音律歌舞,因此组织宫廷教坊歌舞班子,对他来说,既是一种正当的艺术享受,也是陶冶心情陶冶性情的一个重要方式。
宫廷歌舞乐人的来源,一是从外面的民间召募,一是从皇宫内嫔妃宫娥中挑选。唐王朝开国之初,教坊(宫廷教授音乐舞蹈的地方)仅有舞者172人,歌者50人。到唐玄宗即位的开元、天宝年间,这个数字就扩大到了500人,最多时甚至有700多人。人数增加了,规模扩大了,按照皇帝的指示,这些歌舞艺人都要经过严格训练,各人必须在歌唱、舞蹈、器乐上全面通晓,并且要有过硬的独奏表演技巧。而教习这些艺人的乐师,也必须是各方面全面精通。
这样一个庞大的宫廷歌舞班子,排练和演出的场所又在哪里呢?唐玄宗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规定每年的十月十五日至次年的立春前,集中艺人们住在皇宫内的“靠秀院”,进行强化训练,一旦练好了,立即返回教坊,以适应繁多的宫廷演出活动。二是设立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排练和演出班子。就在当时的皇家禁苑兴庆宫(今天的劳动公园一带),也就是唐玄宗与其父太上皇经常游玩之所,营建了一个音乐舞蹈培训中心。这个地方原是太宗皇帝皇家禁苑的花园,园内遍植杨柳与梨树而得名“两仪”(苑和园),后来唐玄宗就地建立了教习歌舞乐人的梨园。为什么叫“梨园”?除了地名因素外,还有一个典故:相传殷纣王曾在这里种过梨,为了表示对先人的纪念,遂起此名。
这个“梨园”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府艺术教育机构,也就是后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行会制度形成的源头。此后,戏曲从业人员就长期沿用了“梨园”这个名称。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梨园弟子”、“梨园行”等话的来历。唐玄宗本人,就由此成为了中国历代戏曲人的祖师爷。
“梨园”成立后,唐玄宗本人经常亲临组织教学和排练,有时还亲自为艺人说戏教戏。他按照声部高低将唱歌的艺人分做宫女、少宫女等若干班。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和规范训练,玄宗还亲自为艺人们制订了类似军法的种种制度和纪律,从此,这些艺人既成为专业乐队,又成了艺术团队,成为一支为皇家服务的纪律严明、技艺高明且能文能武的综合艺术部队。为了对“梨园”有直接的监督和领导,唐玄宗还专门任命了当时著名的歌唱家法兰、李郎以及裴力士为教练,并给他们专门制作了一定的标志,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领班”、“班长”。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唐玄宗还吸收外来优秀音乐舞蹈文化,大胆改革和创新,吸收了西域音乐精华,制定出了“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并将“礼乐”定为教化的工具,用于日常的宫廷礼仪、郊前朝享、祭祀、宴会等重大活动和场合。
在梨园弟子的长期培养训练中,许多人都成了著名的歌唱家、舞蹈家和器乐演奏家,如《霓裳羽衣曲》的传人、著名的舞蹈家谢阿蛮,著名的歌唱家黄幡绰、念奴,著名的器乐演奏大师罗程、冀象等一大批艺术大师,他们曾经给唐玄宗本人创作过著名乐舞,如《霓裳羽衣曲》、《得宝子》等,都曾经是“梨园”培养出的艺术人才,从他们身上传承下来的许多作品,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梨园”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当时也派使者、学者来唐学习音乐歌舞。唐王朝曾将“燕乐”远传朝鲜、日本。
梨园是皇家禁苑,不许外界参观游览,但是艺人们辛勤排练演出的场面还是被唐代一些诗人在他们的诗篇中流传下来了。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郑嵎的《津阳门诗》和张祜的《天津桥》都有记载。杜甫在诗中写道:“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郑嵎则这样描述:“梨园弟子承宫训,法曲新翻六部音。三面里头频奏乐,管弦声在彩云。”张祜也说:“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园花对舞亲舂处,栏药回香堪送给。”诗中这些华彩乐段、歌舞缤纷的场面都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唐王朝歌舞兴盛、繁荣富强的景象。
“梨园”在唐长安108坊中成为当时的著名景点,人们向往的去处,著名诗人李商隐曾为之写下了“偷得梨园满庭乐,五更骑马入宫来”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当时歌舞昇平的盛世和“梨园”华美乐音的向往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