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故事有哪些?
一、历史典故造就谚语
许多的谚语都与历史上的一些历史典故、故事、人物有关,人们为了纪念或者批评他们的事迹或者性格时,在人们说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些谚语,从而流传开。比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出自于《三国演义》的故事“草船借箭”中,周瑜为了与心腹大患—刘备争地盘,设计用假箭迷惑诸葛亮,用苦肉计让黄盖演了一出“打”,最后被贬,黄盖在心里却暗暗为周瑜的计策叫好,并用上火攻之计让曹操大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形象地表明了事情的由来和发展的全过程。还有其他的一些典故例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用小聪明,就用大本领”(用大本领处事,莫用小聪明害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人做事情只等待着“有心”人上当;“张飞使计—粗中有细。”张飞一般给人直爽、率真、粗鲁的形象,但是这条谚语赞美了张飞做事不仅具有细腻的一面,也可以用计谋来欺骗别人。“老鼠钻牛角—自寻死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耍小聪明,最终害了自己。”还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一句用比喻的手法来讽刺古代人们没有科学的脑筋,还自以为比大智慧、大聪明的诸葛亮还要厉害。
二、劳动人民的智慧
劳动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他们需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才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生活,对于一切事物的感受都比别人要来的细腻与真实,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劳动者也总是在反抗,比如一些农作谣谚“农夫懒,懒一年;农夫奸,奸一年;里正奸,奸十年,官儿奸,奸万年。”等,这些谚语就是劳动者对于统治者的黑暗统治的反抗。
劳动者对于天文学、气象学也有很大的研究。因为劳动人民知道天气的变化对于农作的收成都极其重要。他们通过代代相传的谚语来表明自己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与科学规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出现朝霞就不能出门,如果出现晚霞就要赶快出门,因为早上的朝霞预示着接下来有雨,如果出现晚霞说明天气很好,可以出行)“西北开天锁,明朝晒谷莫错过。”(意思是看到西北边天气好就预示着明天是个好天气)等。
在这些谚语中,劳动者智慧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拟人、排比、互文、双关、顶真、用典、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谚语更加的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更加地具有文学色彩与欣赏价值。
三、谚语的文学色彩
在古代,诗经中就有“夙夜在公”(《召南•采蘩》)和“比予于毒”(《小雅•黄鸟》)这两句是语录体和格言体的雏形,在先秦许多诸子百家中,“墨子”与“韩非子”就是以语录格言为主,有半数以上都是句式比较整齐的。西汉和东汉时期更是中国格言发展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民歌和谚语,例如《汉乐府》中就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在隋唐的时候,出现了唐诗和宋词这两个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唐诗和宋词中,更是民谚、民谣、民谣体的诗作佳作辈出。如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其中第一首就是用的民谣的形式。在宋词中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就是具有民谚和民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