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的五行到底属什么?
“医”字在古汉语里面属于会意字,由“衣”和“医”两部分组成。“衣”的意思是“治病的人穿的衣服”;而“医”的意思就是指“治病的人”。所以,“医”字的本义指的就是医生,也就是古代给病人看病、施诊的人。 那么古代的“医者”都是什么人身份呢?根据汉代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记载:“医,治病工也。从言希声。”段玉裁注:“医之为言医哉!象医药之形,言病有诸因,医有诸方。”也就是说在古代“医”这个字专指从事医疗行业的人。而这些人一般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比如“大夫”“士”等阶层。
而现代我们称呼自己为“医生”或者“医师”的时候,往往带有职业性质,是“以行医为职业的人”的意思。这一点与我们现在的“衣”字的意思更加接近。因为如今我们穿衣服主要不是为了“遮羞”(“羞”字现在已经没有“羞耻”的意思),而是作为“职业”的标志。比如我是一名教师,我的学生就管我叫“老师”;我是名警察,我的同事就称呼我为“警官”等等…… 而我们称呼病人时则比较含糊,一般只问“你哪里不舒服?”而不询问“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当然,如果你要去拜访一个病人,自然要先了解他的职业,这就要用到“医”字了。比如你要去拜访一位“医生”就可以说“某医生好!”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古人用“医”字来指称医生这个职业(相当于现在的“职业”概念),但这个“医”的字形与今天并不完全一样。现在“医”字上面的部分变成了“毉”字。而这个字在古时既指行医的人,又指行医用的药物或技术。
中医常用到的艾,在植物属性书中归为草,是草本植物,草本植物皆为木也,五色为青,五行为木,五化为生,为东方之气,可补肝肾之木。艾是药,有其药性,内经上说“寒者温之”,说明艾属温性之药,又说:“热者寒之,有余者泻之”,这就说明,火大者,热盛者,不能用艾,用艾会更热,而火盛或热盛,又是肾水不足所致,由此可见,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的人不能用艾灸。
艾的五行虽为木,但不能直冲五脏属木的肝。艾灸不像针灸取穴有那么多的忌讳。《扁鹊心书》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得百年长寿也。人于无病时,若有形肥盛者,灸之令人瘦健,无形怯弱者,灸之令人肥白;若人有癖块痃疝、症瘕块瘕,常常灸之令百遍,自然无不瘥者。倘有病者,灸七百余壮,令患处起坐不息即愈。每灸一次,可灸七壮,或二七壮、三七壮止,多则至七七四十九壮,不可数数多灸。若虚而多灸则脱人功气也。
关元为任脉经穴,位于脐下正中线三寸处,灸关元可补虚损,壮元气,益命门,培肾固本。常灸可回春驻颜,延年益寿;气海亦在腹部脐下一寸半,乃气之根源,常灸起阳固脱,培补元气。常灸可却病延年;命门穴在腰部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中医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元气,为生命之本,五脏之根,十二脏之主,男子以命门为精,女子以命门为血,督脉气海之根源于命门,诸病无不涉及命门。常灸此穴,可扶阳固本,填精补髓,强腰椎,理脏腑,壮筋骨,调月经,安神志,聪耳明目,乌发增智,却病强身,返老还童;中脘在上腹正中线,脐上四寸处,乃任脉与足阳明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之会穴,为胃中之募穴,总司中土之枢,常灸可健脾胃和腑消食,调理阴阳二脉,补虚损消水肿,乌须发驻容颜。灸三至七壮即可见效,中脘和关元可同灸。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灸的,特别是初病乍热,火气旺盛之人是不能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