辶旁五行属什么字?
“辶”是部首,在汉字中广泛使用,有“走之”“走之旁”或“走之底”之称,其对应的拼音字母为zh、ch、sh,总笔画数为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带“辶”的字共有321个。其中,zh音序的字有98个;ch音序的字有99个;sh音序的字有120个。
还有许多不常见的字,如“诣”“达”“途”“退”“超”“越”“迈”等字的繁体也带有“辶”。带“辶”的字共有约500个。 “辶”除了作偏旁外,还可以单独用作汉字部件。如“达”“迈”“迅”“违”等字。 “辶”在古文字结构中属于“辵”部,这个字形在古代不同文字系统里有不同的写法,如甲骨文、金文、篆书和隶书。可见,“辶”在古代与“彳”字族的字同属一个部首。 现代汉字系统中,“辶”归入“走之”部首,而“彳”则被归入“广”部。两者在运用中经常互换位置,“迳”jìng和“径”jíng即是一例。
辶,独体字,俗称“走之”“建之旁”,汉字部首,用于表示和道路、行进有关的字。由“⻊”和“口”组成,其中“⻊”(繁体字的足的异体字)像人的脚掌,因此“辶”也与“走路”相关。其造字本意同“之”,即“抵达某处的特定路线、道路或行进过程”。“辶”既表示行进的地点位置,又像行进的工具大车的车轮,与“⻊”(繁体字的“足”字)一起构成了行进的形貌。
“辶”常与“⻌”混淆,其实,“辶”的口中无点,为走之儿,是笔画;“⻌”的口中有点,为走之底,为偏旁部首。
汉字的笔画是由五大笔画及其衍生笔画组合的。在五大笔画构成笔群时,都有“一”横来统领,这个笔群中“一”横的下端都有伸出部分。“走之”旁的第1笔,实际上只有一部分横的性质,它的上端有提的意思但不突出,下端伸出的部分较长,所以定名为“横折折折”,共6笔构成。
“辶”字演变成“之”字的偏旁,其最末一笔演化成波浪状的捺脚。古代的许多学者在书法上都以写好这个“之”字旁为专门工夫,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有20个“之”字,写法各异,被称为“二十雁行”,成为书法史上的佳话。此外汉代的《曹全碑》、唐代的《雁塔圣教序》、宋代的《韭花帖》都有这个“之”字旁写得好的例子。
与之相关的字往往都有“行进、抵达、变化”的意思,比如:速(行进迅速)、徼(抵达交界)、适(抵达目的地,引申为‘合适’)。《尔雅》说:“之,适也。”也就是说“之”就是“适”,都有“行进到某处”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