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温,在五行里属火、为阳。 古人把自然界的物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每一类用一个五行符号表示,这一类物质的共性是用五行标志的同类事物都具备的。 比如:金属性的事物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木属性的事物有桌椅板凳,门窗柱子;水性的事物有江河湖海,雨露霜雪……
每个五行符号代表一类五行属性相同的事物群,每一类事物的共性是它的阴阳属性所决定的。 比如火的特性就是炎热,向上,爆炸等等都是阳性特点。所以用五个阳性符号“○”表示。 而“溫”“暧”等字的偏旁“示”代表着温暖的意思,也就是火温暖的特点。 所以从字形上看,“溫”“暖”等字都属于火属性的文字。 而“煦”字的左边是“语”,会意字。上为“言”,下为“日”。这个字的意思是:说太阳的话(表扬)——夸耀自己的功劳。 “煦”字的本义是指阳光照耀。
五行,古代汉族哲学家把世界上万事万物,分为五类,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五类,简称五行。五行也称为五材,五材说是五行思想的精华部分,五行的思想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思想的方方面面。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元素相生相克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五行思想在春秋时期尚属形成阶段,在先秦诸子中,《尚书·洪范》关于五行的论述最成系统,成为后代五行说的理论渊源。五行思想是在《周易》八卦思想的基拙上发展而成的。汉字在构造中所涉及自然界的河,江,湖,海和水,均以“氵”作构件。凡温、烫、暖、热、煮等字在汉字中皆以“灬”相示,这些构件和字体现了先民对水之性状,及水在热的作用下的变化性状的把握。由此,水便成“寒”、“冷”、“湿”之体性代表。
在《周易》中以水配北方,并称北方为“寒水”、“润下”之体,说“坎于地为水”。五行思想家认为,“水”为北方正位。
所谓北方,也就是冬至日所象之位,冬至日是阴气最盛之日,而水在五体性中属“坚”。《尚书,洪范,五行》说:“润下作水”,因为水有寒冷、湿润、向下流动的特征,于是便把“寒”、“冷”、“湿”、“坚”和“下”定为“水”的属性,确定“水”属“寒”和“冷”,并认为“北”方是由“水”所生,“坚”是“水”的特征。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金”、“土”皆是从“水”的体性中演变,派生出来的,即水生气、气生“木”,气是“水”的蒸腾物,所以“木”是“水”的子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和金又向“水”反生。其说“北方为水,其性润下,北方产金,藏金,其性沉潜”(《管子》)。水生于北方,金也是由水生产出来的,由金又可制造出铁,用铁制的锄犁开掘土壤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水和冰也是白色,因此,白色也归于“水”,北方的方位为黑色,因此水和北方的颜色为黑,并认为黑色也是由“水”所派生的。“水”的变易形式最多,流动的是江河湖泊,凝结的是冰霜,升腾的是云雨雪雹,还有甘澜、污浊等,有百变之象。“水”与火是相互对立的,所以水多则克火,火盛则涸水。总之,土、木、火和金都是由“水”所演变和变化生成的。“水曰润下”,《尚书,洪范》认为,水性润、向下运行、寒冷、凝滞。《吕氏春秋,有始览》和《淮南子,天文训》等也皆认为,“水生木”、“土生水”。“水”在五方方位中配北方,“北方曰水,水为阴”,配冬,“冬,水旺”、“冬三月,水王”。“水”在五音中属羽音,在五色中为黑,在五味中为咸,在人伦中为臣,在五脏中居肾,“在窍为耳”、“肾藏精”、“肾应冬”,“肾主水”、“阳加于阴谓之味,味者,五藏之和,和在冬也,冬也者,五味者也。”“北方者斗极一耳”,水在人形体上配为“骨肉”,“肝之精为髓”,而“髓者……在下者为骨髓”。总之,五行思想家对“水”从各个角度都有论述。五方、五时、五色、五音、五味、五伦、五脏、五窍等,都与“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有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