矅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曜”字的五行,史书有载: “曜,火也”---------->《广韵·去声·效》 “曜,火光也。从日,召声。” ---------->《康熙字典·酉集·日部·曜字注》(引用自李寅生著《古文字構形學》196页) 在古代,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来源于实践和观察。当对某种自然现象或者物质感到疑惑的时候,会采用多种方法去解释它的来源。比如,人们看到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产生了“太阳绕着地球转”的想法;古人看到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就认为是有“神仙”在操控;看见流星飞过,就以为是有“天神”乘坐飞毯经过……而“曜”的解释也是这样来的。它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形状像一只眼睛,表示阳光四射的样子。因此“曜”“耀”在古代的意思很接近,都是指日光闪烁。《诗经·大雅·棫朴》中说“倬彼云汉,昭回曜兮”——广阔璀璨的银河中,太阳在空中闪耀。
但人们注意到,月亮有时也会发出明亮的光,而且太阳和月亮都会运行、升降、盈亏,于是又产生了“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动”的说法,这种观点被汉代的学者们总结在了《淮南子》里。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曜”字被专门用来表示“日、月、恒星”中的“月”: “月,阴之精,阳之所照,精气盛明,故月中之时,昼则影晦,暮则光曜。” 月中的时光,就是白天黑影,夜晚白光,正像《战国策·楚策四》所说“日出而景逝,月夕而曜晨”——清晨太阳出来,身影消失,傍晚月亮当空,光辉灿烂。所以“曜”的本义就是指月亮发光。
形声。字从石,从敫,敫亦声。“敫”意为“二合而明”,“石”表示事物的坚固属性。“敫”与“石”联合起来表示“成双成对的极坚固之物”。本义:用于人名指夫妻成双,和美和谐,白头到老。引申义:极坚硬的石头。属金。
“敫”字在文字学上的名称,叫做“会意字”。这种字的造字法叫“会意”。这种方法就是把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象形字合并到一起,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合并的几个字的意义综合。例如:日和月都发光,是明亮的意思,“明”字合日月为光。“武”的本义是“有武器的行走”,所以用表示武器的“戈”和表示行走的“止”构成“武”字。“信”字从人从言,是指人如实地说,即表示言语真实。还有“休”字从人从木,是在树下休息。“从”字是“人”和“人”从,是指两人相从。“看”字是“手”和“目”字构成,是指用手帮助眼睛看东西。“囚”字从人从口(口是方框的古字),是指人被关在口字形的框里。
形声字是用会意字里有相同意义的“意符”加上表示不同发音的声旁新造出来的。“声”并不是表示意义,而是表示发音相近或者相同。用意符跟声旁结合起来造字,既表示了字义的类别,又表示字音的类别。这种既表示字义,又表示字音的文字就是形声字,它的造字方法叫“形声”。“行”字,当表示行走的含义时,如果前面加上一个“止”字,就变成新字“ 步”,表示抬脚行走,就是走路;如果前面加个“足”字,就成另一个新字“蹈”,表示用脚跳跃着行进,就是践踏。如果“行”字前面加个“止”字,就变成新字“迹”,表示留下行过的印子,就是脚印、踪迹。如果“行”字前面加个“彳”,成新字“ 徜”。表示在人来人往的地方慢慢地行走,就是彷徨、徜徉。如果“行”字前面加个“阝”字成新字“ 邑”,表示人们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城里、市镇。如果“行”字前面加个“ 辶”字,成新字“ 往”,表示到很远的地方去慢慢地走,就是前往。如果“行”字前面加个“氵”,成新字“徜”,“徜”在古文中通“淌”,“淌”为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