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有几笔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中,“管”部首字有:管、管管、筦、琯、管氏、筦氏、筦籥、筦簟。其中属于“竹部”的有:管、管管、筦、筦籥;属于“肉部”的有:琯、管氏、筦氏、筦簟。 所以“管”的部首应该是“竹+肉”,即“竹+宀(繁体)”结构。
根据五行的属性,以及汉字偏旁的字形特点,可以认为“管”“管管”“筦”“琯”等字的五行属性为“木”。因为带“竹”的字一般都为木属性。 “管氏”“筦氏”“筦籥”“筦簟”等字的五行属性从姓氏的偏旁“阝”(古代姓氏的字形与现在完全不同,这里用现代字表示)来看,“礻”的五行属性为“火”,所以这些字的五行属性应该为“木+火”。
“䣼”(旧字形简写字)这一字形在唐代以前见于典籍,它的五行属性从字形结构来看应该为“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明代徐鉉校勘的《説文解字》,以及清代段玉裁著的《說文解字注》中都认为“管”的五行属性应为“土”,其理由是“管者,菅也。从竹声。竹者,绿色之草木也。故竹属土。”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
字面五行只是传统汉字中,以五行为核心的形义系统划分出的一个概念性范畴,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生克的五行属性定义。 说通俗些就是“看字形”判断五行,其实是不准确的。
1.古代造字的用意并不是按照今天的五行观念来设计的。比如“火”代表赤色火焰的文字“炎”“焱”等; “水”的字形如水、冰等等并不表示水是黑色液体。这是古人对火的敬畏和水的崇拜,而并非依据五行来设计的文字。
2.从字体演变来看,很多文字都是“会意字”或“形声字”构成,它们本身就已经是“形义结合体了”(《新字形偏旁部首字典》),把字面上五行与它的实际意义简单对应起来是很困难的——即使勉强做出来也有很大漏洞可钻。
3.目前流行的许多姓名学书籍都承认这种以字形判断五行的方法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并提出了不少补救方法(如根据五行的平衡原则进行笔画加减法)。这些方法只能提供参考而不能作为绝对的标准。因为人的名字是要伴随人一生的,因此起名时最好还是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