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在五行属什么?
霭,yǎi ,从雨,暗声。本义:云气;烟霭。《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载:“日冬至,阴极阳生。……故曰:致斋于高显,而百神还朝,名祀于阴阳之交。”东汉大经学家高诱注:“祀,祭也。”“夏至,阳极阴生。……故曰:致斋于幽暗,而百鬼废奔,名祀于阴阳之分。”东汉学者王粲注释此句说得更清楚:“言冬至之后,至阳之极,阴盛阳微,故曰致斋于高显。夏至之后,阳极阴盛,故曰致斋于幽暗。”这里提到的“高显”和“幽暗”与五行中的哪一行相对应呢?答案就是火、金。因为,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两者都是阴阳转化的节点,此时天地之间阳气盛,阴气衰,所以要把祭坛建在向阳的地方(高显);冬至一到,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过了冬至白天也就慢慢变长了,这就像火焰一天天旺盛起来一样,所以在冬至时要“用火令祭祀”,即要烧起火焰腾腾的祭品来拜祭祖先;夏至一过,白天变得又短又冷,就好比火焰突然熄灭了,因此要在夏至之际“用水令冷却”,即要用冷水浇灭正在燃烧的火炬或蜡烛,以示对火的敬畏之心。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古时人们对“五方”、“五指”等概念是有明确的方位概念的,并非现代汉语中泛指任何一方的意思。同时也可以看出,古人将天地分为六部分,每两部分各代表一种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的边界并不是一条竖线而是一个区域,即所谓“上下逢源”。 至于五色,古代并不单纯指现在人们习惯使用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而是在“五行”的基础上再细分成六种颜色——青赤白色黑黄,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其中青色又被细分为葱青、黛青等等,赤色又被细分为朱红、绛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