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如何看五行?
在易经算卦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五行”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五行呢?它和我们经常听说的金、木、水、火、土有什么关系吗? 五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之中: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金、木、水、火、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五行。它们分别对应五季中的四季和五方中的中央。 为什么要对应到五季和五方呢?这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春天草木发芽,夏天草木茂盛,秋天草木凋零,冬天草木枯萎的规律并以此划分季节。并发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气候是有差异的。
于是,古人就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归纳出了“五行”的概念并用以描述世界万物的属性。 当然,用五行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并非完美的,因为同一个地方可能同时存在春、夏、秋、冬等季节,也可能会同时拥有干燥、湿润等不同的气候变化特征。但是古人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正是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就像数学里的微积分一样,先求出其近似解再用迭代法求其精确解。
随着历史的发展,上古时期的五行逐渐被后世添加进了更多的元素。东汉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书虚篇》中说: “世间有五行,土为主,金二次之,木第三次之……今之世,士最贵,商次之,农第三次之。” 这里面的“土主行”仍然保留了当初“土居中央”的含义,而金二次之、木第三次之则表达了金属(即金)和树木(即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将阴阳五行应用于人事并建立了“纳音五行”的说法。即是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的基柱,加入阴阳五行的概念后形成了“纳音五行”。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解释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一类元素具有阳的性质,以土、木、水、火、金为代表的另一类元素具有阴的性质。 当阳类元素过多时,五行就会呈现出过旺的状态;当阴类元素过多时,五行就会呈现出太弱的局面。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阴阳并不是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而是基于现代数理统计中的阴阳定义。即用0和1表示事物的正反两面,当某件事物缺少另一方时就认为它过于偏亢了。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现在的周易学术在不断融合西方的科学理念。其中,“太极全息理论”就是对阴阳五行理论的一种全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