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五行属于什么?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元素。这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易理的基础。 古时候先人观天象,发现太阳在夏至时,运行至北回归线附近,冬至时,运行至南回归线附近;春分秋分,太阳位于赤道;立春立冬,太阳位于黄经0度。
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一年中,阳光直射点一共移动了5°,因此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出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和每月的二十四节气。
这样划分以后,人们发现,每年二分二至之时,太阳几乎都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运行,而且此时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最高值和最低值也几乎相同。而除了这四个特殊的时间点之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非常明显。于是古人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每隔15°为一等份,每一等分为一个刻度,总共划分成81等份,每一等份代表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这样,整个地球被划分成了24×60=1440个区域,每一个区域对应着一个时间,每一个时间都有一个对应的太阳位置。随着地球的自转,不同区域的太阳光强度和时间长度都各不相同。 但是,光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中医理论中所谓的“金”“木”“水”“火”“土”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而是对五行特性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进行抽象化之后得出的五种属性。
《黄帝内经》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也就是说,五行的确立主要是为了描述人在不同时节,不同环境下的生理状态以及这种状态产生的病原。如春季木旺,容易肝火旺盛,发怒;夏季火旺,心火易怒;秋季金旺,容易情绪压抑;冬季水旺,容易阴盛阳虚,病邪多发。 至于中间四季,木火金水相互克制,不至于过于旺盛,也不会完全衰弱。
所以,五行其实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古人通过对光、温度、湿度、气压、风力等自然条件的观察总结出的具有普遍临床意义的五大规律。它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也是中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