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什么年代?
“五行”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14年,是齐国大夫吕不韦让他的门客所著《春秋》的序言中首次出现的,这指的是金木水土火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而在战国末年齐国的《管子·五行》已经阐述了五行的具体含义;到了汉代《淮南子·天文训》里出现了五行相生的内容。 “行”在古代有两层意思:一是行走、运行的意思,二是古代军队操练时以行数来计数,所以代指军队或武器。这里的“五行”应该是指后一种含义中的“行”——即五种武器装备。 那么为什么会是五种呢?这是因为在冷兵器时代,不同兵器的杀伤能力是不同的,因此用不同的兵器去打仗就有相应的危险性。根据古书的记载,先秦时期军队中最常见的五种武器分别是戈、戟、殳、矛、盾(牌),它们分别由不同的零件组成,使用起来也各有特点。
比如戈是一种横刃兵器,有青铜戈和铁戈两种,青铜戈又分为嵌铸甲片的明光戈和没有嵌入金属片的直内戈;戟是一种刺击与勾砍兼用的兵器,在戟的杆部顶端安装一个横向的尖刺即可变成钩镰戟;殳是一种棍棒状的兵器,到东汉时期已经逐渐被长枪取代;矛主要是用来突刺的利器,在战斗中主要配在铠甲内侧以便灵活使用;最后还有盾这种防护性兵器。
除了这五种主战兵器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器具,比如铁挝(用于抓钩攻击)、铁斧(用于砍杀)等,这些器械随着作战方式的演变也逐渐被淘汰了。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就建立在它们的功能特性之上。水克火,因为水可以灭火;火克金,火能将金属熔化;金克木,金属制作的刀具能够砍断树木;木克土,树木可以穿透土石;土克水,土能堵塞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