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五行属什么?
这个得从头说起,《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之为六气,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风、寒、暑、湿”被称为阴邪,“火、燥、凉”“冬”被为阳邪;而“温”属于阳中之阳;“热”属于阳中之阴。所以从六气的阴阳属性来看,“温”和“热”应该是同一种疾病。但是临床实践中却不是这样,“温”多指传染病,如瘟疫之类;“热”则多指内伤发热。其原因就在于七情内伤是导致疾病的内在因素,而外界病毒细菌感染等则是外因。
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控制病原体的入侵,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导致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体就会大量繁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中医所说的“温”,除了指传染性疾病之外,还指体内阳气过剩所导致的疾病。也就是说,“温”有外感和内生之分。
对于外感而言,“温”属阳邪,其性向上向外侵袭身体,常见症状以发热为重。由于温热易耗伤元气,故见神疲乏力、少汗或无汗。温热病起病较急,病程多较短。如治疗不及时,易传变至其它部位,出现变证、杂病。
而对于内生之温而言,“温”并非阳邪,而是具有阴阳两重性的致病物质,并且此温往往是相火(阳气)偏亢所致。由于相火本身就具有温煦作用,故虽为阳盛阴虚之体,但一般不会出现高热,而会以低热为主。常伴有口干不欲饮水、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症状。由于相火位于下焦,故此类病人以阴虚体质居多。若劳累、情绪变化等因素影响了相火的正常的升降出入,则会诱发本病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