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五行是什么?
《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里的五行和古人的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元素概念有所不同。《洪范》中的五行是一个标示顺序的符号,并没有明确是五种元素。
古人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用来解释社会人事现象,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等。
关于五行的具体含义历代看法不一。现代学者多认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元素或物质。但这是狭义的五行观念,和上古时期广义的五行概念是不同的。 五行中每个要素都可以再细分为两个要素,这样五行一共可以分成10个要素——金水木火土金土木水火金土水木火金水土……它们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这就是周易中八卦的来源。
阴阳的观念最早出现在伏羲时期的易经中,阴阳的概念没有在易经中具体的体现出来。到周代,人们用阴阳来表示男女、天气与地下的变化等等。而五行则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符号系统。它的建立过程是这样的: 在阴阳的基础上用五行来标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 太阳和太阴代表两个相对的阴阳因素,中间用五行联系起来。
这样的联系是有道理的,因为太阳和太阴都属于阳,它们的力量都偏于阳性,因此用五行中的“火”来标示它们的关系;火生土,是因为阳必须依靠阴才能存在,所以用火中的“木”来表示阳对阴的关系。以此类推。 如果把阴阳比喻成男女,那么五行就代表了人的性别中不同的个体特征——男性阴柔的一面用木来表示,女性阳刚的一面用金来表示,高大的体态用土来表示,灵活的运动能力用火来表示,发声说话用金来表示,皮肤毛发用木来表示…… 这样,在《黄帝内经》中就出现了“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