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属五行什么?
一,《礼记·檀弓下》有:“诸侯弃庙,不祀乎先君”的记载。郑玄注:“祖,谓四世祖宗也;宗,谓五世祖宗也。”孔颖达疏引李巡曰:“言‘弃’者,谓二王之后灭其国者,以其国灭人亡,是其地无人祭祀,如弃之物然,故云‘弃’。自三代以上至秦,宗庙之制,各如其国治否以为祭与不祭。”
二,西汉时期,承袭了秦代的谥号制度,并有所扩展。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每一帝王都安排了谥号。汉文帝刘恒即位后,认为秦焚书坑儒,专任刑法,德教不行,所以自己的谥号不能沿袭秦制用“武”字,而改用了“文”字。这样,“文皇帝”就作为汉文帝的正式谥号被沿用下来。
三,东汉末年,天子废立无常,群雄逐鹿。袁绍曾自居汉朝后裔、东汉天子之余烈,以天子令召公孙瓒,公孙瓒不听便出击袁绍,袁绍大败公孙瓒,由此声威大震。但是,由于公孙瓒是汉武帝嫡孙涿侯的子孙,地位比袁绍更高,于是为了抬高身价,公孙瓒以汉家子孙自居,谥号也改用汉制——以孝宣帝父宣简侯刘钦的谥号“恭”,给自己的父亲公孙赞起了一个新的谥号“恭侯”,自己则被称作“恭公”。这种谥法一改西汉以来“尊帝崇叔”的传统,代之以“子继父业”的新规矩,后世史学家称其为“私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臣子给予君主谥号。以后魏文帝曹丕称帝,给祖先封谥,开了帝王自谥之制。这一制度延续至今。 “文”和“恭”属于皇帝的谥号。
四,《晋书·乐志上》载:“凡乐章新声,始皆奏辞,谓之导言……若舞时无导言,则但曰奏新序,谓之舞辞。其旧词既不用,更不为辞,亦不言新。其舞有舞容歌辞者,亦皆不言新,但曰旧曲。”可见,西晋时已经形成了“新诗配新曲”,“旧诗配旧曲”的惯例。唐杜佑认为,这种惯例始于魏文帝曹丕。宋朱熹《中庸集义》卷二十五引朱熹语日:“今人作新词,必求美名,不知古人作新词,惟是以意为之,或题宫调之名,或题风俗人物之事,唯其言之无谬误耳。至于词曲,只是腔调,不分多少,但依字数定音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