綖五行属什么?

巩寰希巩寰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綖,冠弁也。从糸、昜声。” 许慎认为綖和“冠弁”有关系,而且两者都有“纟”“陽”两部分。不过他的解释似乎有点奇怪呢…… “冕弁”在甲骨文中都是象形字,而“綖”字却不见于商代金文,只出现在周代金文中(西周早中期),字形如右图——可见其结构是后世形成的。 上图金文的字形都带一个“卬”或“盎”,这个“卬”或“盎”是什么意义目前还不清楚。我们只知道这两个“卬”、“盎”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时期写作的符号。可以推测的是,这个“卬”或“盎”是古文字中的表意符号而不是声符;因为这两个“卬”与“盎”都不发音。

上图的金文“𥼌”是小篆的形态(小篆中已经去掉“阳”的左点)。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猜此字的本义是系在冠上的丝带。后来才借为其他名词使用,比如表示一种用布做的装饰品。 又《玉篇》:“亦作𡊈。” 看来现在流行的简化字“綖”其实是异体字。那它的正体应该是什么呢? 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发现“𡊈”(或“��”)的古文字形体,所以只能猜测一下了! 我的看法如下:

1.如果“𡊈”是简化的正体,那么它应该是从“延”省,即上面一横变成一点或者撇点,这样它就和“廷”、“畋”这些字形接近。但是这样就不像是一个会意字了。因此不可能是正体,只能是俗体。

2.《康熙字典》引《正字通》云:“今以‘延’為正。”又说“俗作綖。”按此则“𡊈”应该就是正体。但是既然《正字通》说“俗作綖”,说明“𡊈”还是不太流行的写法,所以一般人都不会认得。 我猜想,可能周代贵族日常书写时多用“𡊈”作为正体,但刻写在青铜器上时为了方便就采用了“綖”这一异体。到了秦代以后,由于简策流行,字体趋于统一,故“𡊈”被逐渐淘汰,而只有“綖”一直被沿用至今。所以现在看到的“綖”实际上就是古文“𡊈”的异体,而不是许慎所说的本字(“本字”一词在许说是很奇怪的词儿,他往往指“古文”而非本源)。

至于“綖”的本义,我觉得应该也是用来缠束冠冕的丝带。因为“延”有延长之义,所以用它表示缠绕的东西自然非常形象。而且“延”的本义就是这样用的。比如《诗·大雅·思齐》“相冯游衍”,马融曰:“冯,陵也。延,深远也。”这其实就是形容头发长的样子。再往前推,《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中,“将”字就是“长”的意思。

岩蓓紫岩蓓紫优质答主

《说文》里,“綖”字是象形文字,其字形像将丝织品的一头系于柱上或悬于梁上的样子。所以我认为,此字可能是一种悬挂在屋里的帷子(类似现在结婚时挂的彩带)。 《广韵》中认为这个“綖”字写作“延”;而另一部唐代著作《玉篇》则认为它写作“延”。 《集韵》与《类篇》都认为它作“延”;《康熙字典》也认为它是“延”。 所以我觉得“綖”和“延”可以通假。 “延”字的古文写法: 篆书、隶书字体: 这个“延”的古文字型比较怪异,我个人觉得就是《说文解字》里面的古文字字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