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在五行中属什么?
“益生”是中医的名词,指通过补益、调摄等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平衡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虚则补之”“损者益之”。这里的“虚”和“损”即指疾病而言。所以中医所说的“益”不是单纯的补益,而必须与治疗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伤寒论》中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罢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这就是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益”的方法以祛邪外出,收到了很好的疗效。又如吴又可治疫疾用达原饮时,常加槟榔,意在祛邪安正。再如治疗咳嗽,麻黄汤中常加杏仁,以增强宣肺平喘的功效等等。可见中医学所谓的“益”是与辨证论治紧密相结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滋补。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以及相反相成的关系,这种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决定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即不但要祛邪,还要扶正,这样才能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只有在扶正的同时祛邪,才能防止邪气恋正;也只有扶正才能祛邪,因为正气充足,才能推动气血精微的运行和抵御外邪的侵袭。 所以中医所谓的“益”实际上是在祛邪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是在祛邪的前提下进行,没有祛邪就不可能单纯意义上的给予增补,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益”了。从另一个方面说就是在扶正的过程中有适度的祛除病邪,才能使“益”得到真正的意义所在。因此,中医所讲的“益”实际上是以祛邪为目的,通过调理恢复机体的阴阳相对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