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熊,兽名,似虎,六条尾。从犬、象形”。 “犬”意为“狗类”。“犬”与“象”联合起来表示“像狗一样的野兽” 。 本义:一种毛皮有花纹的狗状野兽(能爬树)。 特指:棕熊。 说明:在古文字中,犬旁的字多指狗或像狗的动物。如猎字左边的犬旁表示狩猎用的工具——犬牙;猪字头多指小猪,鹿字中的犬旁则表示一种鹿科动物——“麋鹿“。而熊字的右边则是指熊的一种外形特征——有6条尾巴。所以,这里的熊并不是指熊科的所有动物,而是专指其中的一种——棕熊。
我国古代将熊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叫罴(pi),也叫黑熊;第二类叫豸(zhi,四声),也称猩猩;第三类是黑熊。这三种熊的区别其实很大:一是颜色不同,一类是黑色,二类是红色,三类则是黑白相间;二是形态和习性也有区别。到了宋代,罴已专用为熊的通称了。 在甲骨文中,熊的形象是一只站立着的狗。金文把这只狗加上了两撇,使其形象更接近现实中的熊。秦代的小篆在继承金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只脚,使得熊看上去更像一只熊。汉隶对小篆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变化最大的地方在于将原来的四条腿增加成了六个。
由于战国时代楚国的国君很喜欢用熊作为自己的图腾,所以在楚国铸造的铜器上常常会出现熊的形象。因此,这种带有明显楚国特色的“熊”字也得以保存下来:它的头、足、四肢都有明显的线条勾勒,身体则被处理成半圆形,很像是一个站立起来的大狗,而且这些圆弧都带有一定的弧度,使熊看起来生动有趣而不失威猛。 而北方各国使用的文字大多是在商代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对熊的处理方法则较为简单,只是简单地描画出一个熊的外形而已!不过,这些国家所铸铜器的表面一般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这些花纹都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组合而成,因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