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五行属性是什么?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我也一直想研究这个问题。 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一、中国古代汉族人民社会思想的基础。它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一种理论,它以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世界万物的构成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必然性。“五行”的说法最初来自《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原指“五材”或“五行之道”,是古人关于宇宙形成和发展及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理论体系。其具体所指,有五种事物说(如《吕氏春秋》)、五大元素说(如《史记天官书》引管仲之说)和五种行为道德说(如《国语》)等。一般认为是指“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 那么这些元素的性质如何划分呢?不同的古籍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据《尚书中候》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而《释名·释天之篇》中则提出新见解,云:“水土合气而为人。”可见在秦汉之际,人们对水的定性为“润下”;对火的定性为"炎上";但对土与金的定性却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土“黄兼诸色”(《白虎通·卷九》);也有的认为土与金同一性质——“质体为金"(《尚书序》). 关于木的性质,《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木谓之始"之句。东汉王充对此作了注脚:“木生于天地之间,始于一人之初”,故“木者,可起之名谓‘始’”。因此汉代以后大多认为五行中的木具有“生发”的特性。 由此看来,所谓的相生相克就是水火相乘、火土相乘、土木相乘、金木相乘和水土相乘等等。但此说法并未得到普遍认同,且这种相克并非简单的克制关系,而是两种要素间相对和谐的状态被破坏的结果。
再回到本题,首先我们看“日”字。从上面图片可以看出,古篆文的“日”是由“一”和“十”两个部件组成的,其中“一”表示太阳,“十”表示十日,即阳阴重叠之意。所以,这里的“日”属火行无疑。 再来看“月”字的演变过程。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最早时期的月亮图形是由两个独立的汉字构成的,左边的象形文字表示的是月亮,右边的象形文字则是初生的婴儿,两形象融合之后就有了最初的月亮的象形文字。后来的演变过程中由于人们为了书写方便的原因,把这两个部分合成了一个汉字来使用,这就是现在所使用的“月”字的来源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要把“月”归为五行之中的水行了? “月”的古字形用两半圆形重叠起来表示满月,本义即指月亮。在古代,古人不仅将日月视为神明,而且赋予他们特殊的含义。
首先是“太阴”的含义。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名叫惠施的大哲学家问孟子:“至诚有邪?”孟子答道:“有。”“至信有伪乎?”孟子又答道:“有。”
接着,他解释说:“至诚若鬼,至信若愚。今子言‘至诚有邪’,则子以智解忠,夫不以所疑而疑所疑者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真诚就如同鬼神般不可捉摸,诚实就如同傻瓜一样不耍花招。现在你说诚信之中还有虚伪的成分存在,那岂不是你用智慧揣度忠诚,你怀疑你所怀疑的东西了吗? 孟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真诚得像鬼神那样难以捉摸的话,那就达到了道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人能够像傻瓜那样的诚实,那就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
古人眼中的“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代表着天道或者自然。而在道教文化中,月亮不仅是太阴之神,而且还是代表阴柔的女性崇拜对象。这一点在神话传说中也可以找到依据。 其次便是“月光”的意思。 传说上古之时,有一女子名常羲(一说嫦娥),她是帝尧的妻子,也是帝喾之母。
根据史籍记载:这位女子“美而无言”,也就是外表美丽而内心充满智慧的化身,并且非常温柔善良;同时她还有着非常坚强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智慧水平。因此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她的职责是掌管月历,又称月母。按照《史记·律书》的解释,因为常羲住在月亮之上,所以她能知道月亮盈亏的变化规律,并能据此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历法制度出来给世人所用。
另外,《尔雅·释天》中也有类似记载:“月晦,朔而后食”。所谓“月晦,就是月满时;所谓“朔而后食”就是指农历十五这天夜晚会迎来新的一轮月圆之夜。古人已经掌握了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并制定了相应的历法制度,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月相又有圆有缺,古人称“望”或“朔”。
月相分为三种状态,分别是新月、半月和老月。 新月是初一,也叫朔;半月是一般来说指的是初二到月初这几天;老月是初三到月底这一段时间里产生出来的月亮形态——满月又叫望。 这正符合《易经》中所说“月盈则亏”的道理:月圆的时候是最容易出现破绽的时刻,就像人的身体在达到巅峰之后就会开始走向下坡路样;而到了朔日时,月亮就会变成残月模样,看起来十分凄惨。所以古人常常会用“月盈则缺”来形容事物的变化趋势。 在我国历史上,月亮被称为月魄,是阴的代表。
总之,在中国传统阴阳学说当中,月亮是阴的象征,代表了女性。 而水又是阴性的表现,所以在这里“月”归于水。 最后补充一点知识: 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还广泛地应用于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