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五行属什么?
然,是现代的简化字。在古汉字中,其有二十多个人名用字形。 比如“燃”字,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从字形看,左部为火焰状,右部像人蹲坐于火上烤(古人取暖、做饭常用这种方法)的样子。因此这个字的本义就是点燃、燃烧的意思; 又如“妊”字,《说文》云:“妊,孕也”,其上部的“灬”即四点底,是火的变形,下部则是女性的“女”部。所以这个字也是表示怀孕的意思; “燃”与“妊”的字形相近、含义相同,可能都是同一个词的分化字。这两个字在古代经常混用互训,比如《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命冻,闭藏,乃命屠。”注曰:“谓作薪蒸,可炊燃者。”
另外还有一些字形与现代然相似的字,但其意义却迥然不同了。比如这个“焱”字: 《说文》云:“焱,火花也。从三火”。从这个解释来看,焱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并非是一个具体的意象。所以它的本义当是火焰闪耀的意思。再引申出去,便有了光耀、光芒万丈等意思——这些显然都与“燃”无关。 所以古代的这个“然”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指示代词。
根据我的研究,在先秦时期,这个词被普遍用于称呼某个特定事物的名称及其相关属性。比如《论语》中记载子贡问孔子关于“三王之道”的问题,孔子的答复便提到了三个名词: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这里的“三王”,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他们分别建立的是夏朝、商朝以及西周。这里所说的“道”,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治国理念或方式方法。孔子认为这三王之所以能成就霸业,就在于他们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能设身处地的替百姓着想。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孔子提到“由己饥之”“由己溺之”时所说的两个“由”字。第一个“由”是代词“自己”的意思,第二个“由”才是介词“因为”或者“由于”的意思。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说,大禹、商汤、周文王能够体恤下情就像他们自己饿过肚子或者掉进了水里一样;稷能体恤百姓的饥饿就像他自己饿了肚子那样急迫。 这两个“有”并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们只是用作定语,修饰前面的名词“溺”和“饥”。而且这里的“有”也不是“有某种状态存在”的意思,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相当于“受到……”、“遭遇……”、“陷于……”等等。
把这两个例子结合起来看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先秦时期的“然”其实就是指代“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亦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患者,由己亦饥之也…… ”这种事物本身的特征及性质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这种东西,我们通常称之为“道理”——这就是成语“天理昭彰”的来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