侶字笔画五行属什么?
侣,繁体字写作“侶”,异体字作“侶”、“侶”。《说文》释為“侶,伴也。从人从侣。”段玉裁注曰:“謂相從而行者也。從者,隨也;侶者,侶所隨之人也。”由此可知,“侶”的本義是指“结伴而行的人”。《詩·鄭風·大叔于田》有“叔兮伯兮,駕我騏驥。”毛傳:“駕我以車。”朱熹集註引孫炎曰:“駕,縱馬也。”《左傳·桓公六年》記載宋襄公伐郑之戰,其中就有“晉楚戰於城濮,晉師敗績……”一句。城濮在今河南滑县東北。據此可見,至少在春秋時代,中原地區的人就已懂得利用戰車來運送兵員、發動攻擊了。那個時代的戰爭主要是車戰,因此那些乘坐戰車的士兵就稱爲“馭者”或者“車侶”。
漢字是象形文字,很多字與其形態有着密切的內在關聯,“侶”字的字形演变也就很好地體現出這一特點。甲骨文的“侶”字像一人騎在馬上之形(見圖1)。金文的“侶”字則像一人一马在行進中的樣子(見圖2)。小篆的“侶”字則与金文相似(見圖3)。隸書變形為“侶”,但右上方還留有小篆的痕跡(見圖4)。楷书沿用隸書習慣,將“侶”寫成左右兩邊對称的樣子,這就是現在的“侶”字(見圖5)。
《說文》收有“侶”字,並注曰:“古文侶自‘二人’,依類而推,知音‘呂’。”同書還收有“侶”字,注曰:“《廣韻》音吕。伴也。”“侶”若作“伴”講,則讀音應該是“lǚ”。然而,《爾雅·釋詁》有一“侶”字,郭璞注曰:“侶,伴也。”劉寶楠疏曰:“《周禮·春官·大宗伯》注曰:‘友,友朋。旅即侶也……’故知‘侶’之一字,有兩種音節,兩種用法。”其書又收有“侶”字,注曰“吕切”,並解釋道:“《周禮》‘賓友’之‘友’,當作‘侶’。”這都充分證明,“侶”在古代曾用過“lǚ”和“liǔ”兩個读音,且都有“伴”的意思。但是,後來的人習慣用“lǚ”,而不常用“liǔ”。所以清代編撰的《康熙字典》就只收“侶”字一條,注音亦作“lǚ”。不過,近代學者王力先生著的《古代語言論叢》卻收錄了“侶”作“liǔ”的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