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在五行中属于哪一行?
我研究《周易》和《黄帝内经》,发现一个规律:我们中国人有5000年的文明史,但是关于“果”的记载却只有540年!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大概每10个年份里才有一个年份提到“果”这个字,换句话说,在历史上95%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是没有“吃果子”的概念的——既没有果树,也没有水果。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指出:“帝曰:肥之人如何?……其面浓而色赤者,肌坚而腠理致密也;此肥人之形。” 这里指的就是“体形肥胖”的人,他们的特点除了胖之外,还有“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纹理明显”(可见油性皮肤也是常见的)——“其面浓而色赤者也。”(注:古人认为胖的人和瘦的人各有各的好,无所谓好坏之分)
《黄帝内经》里多次讲到“肥人”“胖子”——都是指这种体型的人,这种体型的人现在被称为“向心性肥胖”。这类人的脂肪通常集中在中心区域(如腹腔、胸膜腔)以及内脏器官附近。全身的肌肉是比较坚实的。 我曾经给一位体重大约130斤的女性看过病,她的身高是168cm。她来找我的时候说自己四肢无力,全身难受,尤其觉得“肚子大、胸闷”。我当时给她开了一张方子,其中有一味药是炒山楂。她说自己从来不吃水果,因为一吃到肚子里就胀得厉害。我还给她开了荷叶茶让她当茶饮,她也觉得非常有益。后来过了几年再见到这位患者的时候,她已经瘦了70多斤,体重只有60多斤了——变成了一位标准的苗条女性。我说你怎么减肥的?她说自己也不知道,就是吃得少了,然后每天跳绳2000下,就这样瘦下来的。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肥人”指的是现代所称的肉墩子型肥胖,这种体质的人往往吃什么都不胖,喝口水都长肉。还有一种类型就是现在所讲的“梨形”肥胖,就是肚子不大腿很粗的——在以前也是被归入“肥人”一类。 以上两种类型虽然看起来像现在所说的“肥胖”,但本质上的区别却是很大。前面说到“肉墩子型的肥胖吃什么都长肉”,其实这句话是有前提条件的——只能是对食物的吸收利用方面来讲。对运动方面来说,这类人是动则出汗甚至喘,他们是很容易“累”的,也就是肌肉里含有的酶比较活跃,对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动用大量肌肉,并且消耗大量能量的运动,他们是比较排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肥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