杶的五行属什么?
“杶”字从木从寸,这里的“寸”是借代字,指代的是“手”。《说文》曰:“杶,手也”。段玉裁注:“树初生之叶曰杶。”也就是说,杶就是刚刚长出来的树木嫩叶。这属于一种植物学上的描述。 但古文字学家们还认为,杶其实是一种木工用的斧子。
钱玄在《汉字源流字典》中解释道:“《周礼·考工记》有‘斲(zhuó)人’,注云:‘斲者,刳其腹,以为人也。’可知古时于伐取木材之前,先用斧子去斲削,使木材易于劈裂。” 可见,“杶”字最开始的含义应该是指那种用来砍树的斧子。这种斧子的形状像树干的弯曲,所以字形采用“木”与“寸”,会合而成“杶”。而用这种“杶”斧砍下的木头,则叫做“栋”。《说文》曰:“栋,屋梁也。从木从冬。冬,万物覆藏也。”
不过,上述都是“杶”字的本义和早期引申义。到了后来,“杶”字又有了一个重要的引申义——“书信”。这是由于古人把“书信”称为“尺牍”,而且“尺”在古代相当于现代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所以,“尺”也可以代指书信。“尺”字在古代也常常出现在书信中的末尾。如唐代韩柳的著名书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最后一句“某顿首”;宋代秦观《与总干赵大人书》: “微末,不宣。某再拜。” 那么,“尺”为何会代表书信呢?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有一种“尺牍体”的书信。这种书信的特点是以短小的四言诗或七言绝句写就,所以既便于书写,又利于吟诵,还不失端庄雅正之感。
这种“尺牍体”的书信起源于东晋。当时,由于战乱不止,文人多有避居江南者,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陶渊明、谢灵运等。他们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还留下了很多封很有特色的书信。这些书信的语言朴实无华,风格婉转秀丽,颇得魏晋之风流。到了唐宋时期,文人多习此风气而不自觉。故“尺牍体”的书信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了现代书信的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