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五行中属什么?
《史记》记载黄帝得土德,故号黄地主。而土对应五行之中的中央位置,因此也称土德。又因黄土是土壤之一,因而也称“黄土德”。 秦灭周后,秦始皇统一中国,认为自己水德当政,天下应当“上水利”;秦朝建郡县制,筑驰道以通天下之利,为后世王朝的治理提供了范例和模本。
西汉初年认为秦朝水德过盛,自己承袭周朝火德,应该“去水就火”,实行“文治”,于是复兴儒学,推崇礼教。汉武帝时,因武帝本人好巫、信神仙之说且连年征战,国耗民疲,为调和阴阳、弥补自己的过失,汉朝廷采纳董仲舒“推阴阳,顺四时”的建议,规定每年正月朔旦为冬至,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
这样的历法规定自然是对应了火德的运行规律——冬至白天最短,此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犹如人在黎明之时,必须早起,以迎朝阳;夏至正好相反,白日最长,晚上最长;秋分昼夜均等;冬至过后,白昼一天天缩短,黑夜渐渐变长,正如人在黄昏时要加衣休息保暖以待黎明。
这种顺应天时地利的制度设计无疑增强了中央集权的权威性,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汉代以后,儒家经典被定为正统,“五经”之中就有《春秋》。《春秋》以义例判别是非标准,而顺时致行的道理就在这一“例”之中:“春秋冬夏,朝夕夕分。”(引自《春秋·公羊传》) 汉朝之后,虽然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但是这一历法和理论却一脉相承下来,并成为正统。隋炀帝时制定了现在的阴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的传统。唐宋元明清朝代沿袭此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历与农历并行,后来正式确立公历元旦为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