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的五行到底属什么?
汉字“白”(bái),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即指颜色洁白;小篆进一步发展为泛称一切颜色的纯、净,如《楚辞·九章》有言:“白珩如玉兮,蕙芷芬芬。”又引申为清楚、明白之义,可通假作“伯”、“泊”等。 汉字“月”(yuè,gū),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月牙形。作为汉字部首之一的“月”通常读yuè。“月”也常表音节,读gū时,为吴方言中用于音节的语尾助词。现代汉语中的“月亮”一词由象形字“月”与表示所属关系的代词“的”组合而成。
“皓”字的原初构型及演化过程如下—— 从文字学角度看,“皓”的构型的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先秦时期以“白”+“月”的组合出现于典籍之中并广为流行[1],至汉代则出现了“白”与“皋”或“皋”与“月”相互替代的情形;再往后看,唐宋时期已普遍使用“玉白”一类的偏正结构修饰这一文字,明代以后则完全演化为“白”+“圭”的形式了。这种不断更换文字左半部分的过程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体现,比如“明”与“眀”的简化过程就是十分典型一例。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汉字的构成形式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变化的,那么由此产生的音变现象也是极为正常的[2]。因此仅凭现代汉语读音来判定某一汉字在古代的声母韵母,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了。 综上所诉,题主所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讨论话题了,我所能提供的答案不过是一些历史资料而已。至于为什么古人会选择这样一种组合方式来表达这个意思,我想或许只有去翻阅那些久远的文献才能够找到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