剀五行属什么?
剀(kǎi)字在现代汉语中是生僻词,没有具体含义,一般不用于命名。在古代汉语中,剀有二义:一是“切合”;二是“正直”之义。 1、《说文》以“剀切”为剀字的本义,认为这是“刀切”的意思,“刀切”的刀法是笔直而平切的,因此用这种方法切的帛就是“剀切”的(即直切的)帛。
2、清人段玉裁指出,《说文》所解是正解而非通解: 段注:凡言剀切者皆谓正言直论,非切破也;今人以剀切为切破之意,俗矣……《诗·大雅·荡序》曰‘厉王无道,天下荡然’,言荡荡然无纲纪法度可依凭之象。此剀切与荡同,言王道不正,无所可据依……故其训剀切如《公羊传》曰‘当周之时,王道大悖,五伯之职不复施’,汉书高纪赞曰‘王道大一统兮群雄割裂’,疏曰‘王道不应有大悖,何言当周之时而云大悖乎?言大悖者,是不行王道而行霸道也’。又曰‘天子不得独治,必须命诸侯以为藩屏’是也……此剀切二字与大道相谬戾之意。 (《说文解字注笺》) 从以上论述可知两个意义:其一,剀本意是指道路的不平;其二,剀又用来指称一种背离正统的思想。显然,“道路不平”和“违背正道”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道路之所以不平,是因为道路中间被人为地分割成了两段,因而人们走路时不得不选择走一边而不敢走另一边;同样道理,人心之所以偏离正轨,也是因为人们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得不选择迎合主流思想的立场。
综上可见,这个字的本义应该理解为思想上的“背道而驰”(或曰“各行其道”),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用刀切成两半”。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成为“公正无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不偏不倚”、“光明磊落”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