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五行属什么?
《春秋左传》中,子展、子羽言归言归,苟有惠方,亦既报之,苟无德而报,何以示后”(襄公十一年) 这是苟最早的使用了,不过,这个“苟”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意思,而是指“如果”“倘若”的意思。 “苟有德,虽昏庸之君可辅也;苟无礼,虽贤能之士不可用也”(明·刘元卿《贤奕编》)
所以呢,从历史资料来看,早期的苟并没有我们现在贬义的意味,它只是一个表示假设的连词而已!但是到了后来就慢慢有了讽刺的味道在里面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呢?我想应该与古代的封建社会的制度有关吧。在周代的时候实行分封制,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利益经常会发生战争,这时候一个国家的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那么如何增强自己的国家实力就成了当时君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个时候人们普遍比较推崇儒家的思想,因为儒家所提倡的就是仁义和道德,他们认为只有施行仁政的国家才是个真正有德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才会得到上天保佑。所以当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努力提高本国的道德水平,以显示本国有仁德之举来讨好民众。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所谓的道德行为慢慢的就被人们看做是虚伪的行为,不再被人们认可了。所以在当时的语境下使用了这样一个反语来表达人们对于当时所谓得道德行为的讽刺之意——你根本就没有道德,却还在这里假惺惺的说要报恩什么的。这就像是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很无耻时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罢了。。。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觉得还是一种语言的演变造成的结果,至于具体的原因我也不知道,毕竟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以上只是根据我的想法总结出来的一些东西,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吧~哈哈